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张珊 张秋香

东昌时讯 2015-03-06 01:38 大字

[编者按]科普工作在不断地推进、衍生和发展中,早已摆脱了单纯宣讲科普知识的桎梏,尤其是近年来,科普工作与民生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就是针对农民和农村而开展的特色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报讯 近年来,我区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带动下,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高涨,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效提高,逐步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区科协在组织实施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山东省科协、财政厅“科普惠农示范工程”项目工作中,坚持做到“履行程序不变通、执行标准不走样”,在加大科普惠农项目培育和强化科普惠农项目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大科普惠农项目培育力度。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普惠农计划,区科协加大了科普惠农项目的培育力度,制定了《东昌府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规范指导办法》和《东昌府区农技协规范指导办法》,建立了完备的科普惠农工作体系,充实了区级科普惠农项目库,并择优推荐进入省、市科普惠农项目库。对进入项目库的基地、协会和带头人,区科协深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无偿提供科普服务,引导加大科普投入,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发展能力。鼓励各单位或个人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展科普活动的新路子、新办法,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长效机制,实施了“科普工作联系点重点培育工程”,完善提高其科普功能,推动基层科普工作深入发展,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科普服务。

建立定向联系服务指导制度。区科协与受表彰项目单位或个人建立定向联系指导服务制度,定期走访、调研。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项目单位或个人需求、项目实施进展、工作开展情况等,从而为项目单位或个人提供必要、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开展科普惠农服务宣传活动。组织指导项目单位或个人开展科普惠农服务和宣传活动,组织专家针对获奖单位、个人和周边农户的需求开展科技培训,组织获奖单位或个人参加科普之春、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下乡等各项科普活动,为他们进一步开展科普惠农创造条件。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增强了科普惠农人员的自身科学素养,从而提高了工作能力,更好地将科普惠农工作开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科普惠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中,不断加深对科普惠农的了解和理解,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实施科普惠农“八个一”提升工程。我区在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普惠农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按照“建设一处科普惠农服务站,建立一处科普宣传栏,购置一辆科普服务车,建立一处专家工作站,成立一支科普服务队伍,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举办一批科技培训活动,带动一批农民增收致富”的“八个一”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科普惠农服务站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成效。

严格规范奖补资金管理使用。自2006年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我区共有11个单位或个人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普惠农表彰,共争取奖补资金128万元。我区严格按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对奖补资金层层把关、分项实施、审核验收、专款专用,杜绝了项目经费被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大力宣传推广科普惠农项目典型。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和工作进展,帮助获奖单位及时总结科普惠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示范。充分激发调动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在当地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普惠农示范项目的实施,在我区广大农村形成了科学致富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掀起了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适用技术的热潮,基本达到了“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榜样示范、辐射全区”的预期效果。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张珊 通讯员   张秋香)

新闻推荐

银企合作,“贷”动中小企业发展

...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