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贴春联 迎新春
□特约记者 王超/文
记者 阮敬晨/图
在南沙河镇崔庄村,村民崔修具家早早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按我们这个地区的习俗,春联通常要到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贴才合适,我年龄大了,不能爬高上低,趁着儿子今天休班就贴上了。”
崔修具说,贴春联的第一步是熬制浆糊,虽然现在有了胶水,但自己熬浆糊,贴春联,在农村更为普遍。先在锅里倒入水,再加入面粉,开小火,然后用勺子不停地搅拌,直到搅成浆糊状,“浆糊”就做好了。“自制浆糊”模样看着不好,但粘力特别强,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一年都不会掉。虽然它比不上胶水方便,但在崔修具看来,熬浆糊,贴春联才更有年味。为进一步了解贴春联的历史和习俗,记者采访了我市中国民俗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协会理事孙井泉先生。
“春联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它源于桃符,始于汉代;先流行于达官贵人之家,后逐渐普及到民间。春联,是我国文学特有的形式,它不仅能体现书法艺术,而且又带有诗歌的韵味。一副好对联,实际上是一首对仗工整、押韵合仄、语言精练的好诗。”孙井泉说。
随后,孙井泉向记者讲述了春联的“历史”。民间传说,东海边有度朔山,山上有桃林,桃林中有神荼、郁垒兄弟俩,力大无比,管理桃林。度朔山东北野牛岭上有一个野牛王子,纠集一帮匪盗称霸一方,祸害百姓,后率手下几十人装扮成鬼怪去山上偷仙桃,被神荼、郁垒兄弟俩识破后捉拿,用桃枝打昏后都喂了老虎,为老百姓除了一害。后来神荼、郁垒死后升入天堂,被天帝封为专管惩治恶鬼的神仙,他们种下的桃林也能驱鬼辟邪。从此以后,每逢过节,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像,挂在门的两侧,用来驱灾辟邪,这种桃木板制成的画像就是最初的桃符。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了联语,代替了画像。唐末宋初,由于印刷术的兴起,民间又兴起了贴年画的习俗。而神荼、郁垒又被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桃符真正称为春联是明代。古书说,“春联之说,自明太祖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上街观赏,还亲手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的对联,赐给一家屠户张贴,成为我国春联史上的一段佳话。春联先流行于达官贵人之家,后逐渐普及到民间。
关于春节期间贴“福”字。孙井泉说,张贴福字的历史也很悠久,据说在宋代以前,不过那时叫贴春牌。福就是幸福,福自古以来被人们所追求。所以春节之际,大大小小的福字被贴在屋门上,墙壁上,箱柜上,以期迎春接福。
一人贴春联,总少不了几个人帮忙“指挥”
春联,古代称桃符、门神,是春节贴在门上的吉祥联语,是过年的一种标志。春节还要贴“福”字,“福”就是幸福,“福”自古以来被人们所追求。所以春节之际,大大小小的福字被贴在屋门上、墙壁上、箱柜上,以期迎春接福。
新闻推荐
...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