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双脚接地气 真情换真心 —— 记努力践行群众路线的第三批“第一书记”们

滕州日报 2014-10-31 07:27 大字

李启顺 孙德虎 周昊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全市的“第一书记”们就像一个杠杆,成为撬动村庄发展和赢取民心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级选派的495名第三批“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致富的服务队作用,真正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基层干部欢迎,农民群众满意。

实现强村富民“新愿景”

龙阳镇冯庄村是一个典型的库区山村,全村共有土地2098亩,80%的土地为山岭薄地,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然而,在两任“第一书记”贺峰、王琳琳的眼里,冯庄村到处是可利用的资源。他们抓住山东紫薇北方珍稀苗木基地和翰苑农庄生态示范园项目落户该村的契机,组织群众集中连片流转土地2000多亩,并以此为依托,由村党支部牵头注册成立了全市首家劳务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75人,向两个项目及周边村企提供劳务输出服务。仅此一项,村民年均增收3000余元,村集体增加收入16万元。南沙河镇河汇村“第一书记”颜国栋,发挥在市园林处工作的优势,由村干部牵头流转土地100多亩,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每亩为农户年增收2500元,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没有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作后盾,再好的决策也难以实施。冯庄村“第一书记”王琳琳的实践为冯庄村今后的发展留下了持续的“源头活水”,这也告诉我们,要推动薄弱村成功转化,必须要把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民致富作为“第一举措”。“第一书记”的信息广、见识多,有头脑、看问题准,驻村以来,他们针对后进村经济普遍比较落后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出思路、想办法,帮助村里选培致富项目,加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富裕。目前,全市“第一书记”立足所在村优势,因地制宜,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活现有资产、发展边角经济、招商引资上项目等,帮助村级制定发展规划267个,引进致富项目76个,新增村集体收入446万元,有力推动了薄弱村实现强村富民的“新愿景”。

选树村庄发展“领航员”

西岗镇孔楼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自上任村支书因经济问题被免职后,一直没有选出令群众信服的党支部书记,缺少村级“带头人”已3年多。李丹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后,马上把选好“带头人”作为入村工作的大事来抓,对14名党员逐人征求意见,全村140户群众走访了一遍,了解到村计生专职主任杜艳霞工作认真负责、党员群众认可,在党委的领导下,成功把杜艳霞推选为孔楼村党支部书记。不仅如此,她还通过亲友做通了在走访座谈中群众推荐的“能人”满在友的工作,把他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为村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西岗镇孔楼村的状况说明,没有一个团结、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整个村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建强党支部,村庄发展才有希望。因此,强班子、育后备、建制度不仅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第一书记”作为“上面”派来的干部,(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对政策的把握能力强,处事公道,群众信任,通过他们的引导带动,能够选准“带头人”,配齐配强村班子,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滕州市“第一书记”在镇街党委的指导下,共选配党支部书记29名,发展党员114名,培养后备干部1135名;并进一步健全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推进了村级组织规范化进程。

做实群众期盼“心头事”

枣庄市派驻龙阳镇上司堂村“第一书记”姚广刚到村任职时,村民们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待不了多长时间,都“待理不答”,不给说真话。为消除群众疑虑,他白天忙村务、搞调研,晚上与老党员座谈讨论,一心沉在村里,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看到村内的主干道还是“水泥路”,他积极争取“娘家”单位的支持,硬化道路1.4公里,方便了广大村民及周边村百姓出行;面对村内没有幼儿园、小孩入托难的实际,多方争取投资103万元,建设了面积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幼儿园;针对村内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成立市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了半夏、瓜蒌、丹参和猪牙皂等中药材种植,调整了全村种植结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暖了群众的“心窝窝”,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大家都说:“有姚书记领着干,咱们村以后更有奔头了。”

农村群众最讲实际,也最朴实,要赢得群众满意就必须干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出来。“第一书记”姚广的感受充分说明,用真心对待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干部是最受群众信赖、支持和欢迎的干部。驻村以来,“第一书记”发挥帮扶单位后盾作用,顺应群众期盼,帮助修路架桥、安装路灯、接通自来水,修建村级活动场所,配备文体娱乐健身设施,解决了很多水、电、路、医、学等实际问题,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目前,全市“第一书记”共修路335公里、架设桥梁38座、安装路灯583盏、更换变压器42个,解决其他“五通十有”难题794个。

干群同心共谱“和谐曲”

东郭镇罗庄村村民李忠东,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右腿被截肢,生活十分不便。“第一书记”张勇到任后,经过多方协调,为该同志申请轮椅一辆,并为他安装了价值2万余元的义肢。为解决留守儿童暑假无人照看的问题,东沙河镇史村“第一书记”闵萍利用市总工会提供的帮扶资金,聘请2名专业教师开办农村留守儿童培训学校,为30多名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既让百姓安心在外打工,又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柴胡店镇贾楼村原来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群众意见很大,对村班子不信任,引发多起信访案件。“第一书记”张峰入村后坚持入户走访,开展“一户一卡一记录”访民情工作,向群众发放了300余张自己精心设计的“村情民意联系卡”,逐家逐户走访,找准村里问题的症结,入情入理地靠上去做工作,使一些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了村庄和谐。

没有融洽的干群关系、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实践证明,干群关系紧张,我们干工作就如同“鱼断水、树断根”,工作就难以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弱势群体生活保障问题、群众的衣食住行等都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势必引发一些矛盾。东郭镇罗庄村、东沙河镇史村、柴胡店镇贾楼村“第一书记”的生动实践,都是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主动融入群众的生活,用自己的真诚来赢得群众的信任。全市“第一书记”通过设立民声信箱、公开民情热线、开展“庭院夜话”、印发便民服务卡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各类诉求,解决群众现实难题,协调化解村居信访矛盾,规范村居民主理财等制度,维护了村居和谐稳定,群众现在遇到难事,第一时间找“第一书记”已成为他们的“第一反应”,也营造了薄弱村发展的“第一氛围”。目前,全市“第一书记”已走访座谈群众近10.3万人次,联系困难户495户,召开党员会议3065次、村“两委”干部会3900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10件,帮扶困难群众918人。

新闻推荐

远义彬在调研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时要求积极主动服务 加快建设进度

...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