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齐国人修建的防洪工程 后因战争防御需要又建石砌长城大峰山齐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大峰山地区陡链山长城遗址 张华松供图
本报与大峰山景区联合组织的“畅游大峰山 探寻齐长城”一日游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市民希望能进一步了解齐长城。本报记者专访了齐长城研究专家、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他告诉记者,齐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鼻祖,而大峰山地区则是齐长城的起始点、发端地。这里的齐长城扼守济右走廊,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且修建时间最早,最早见之于文献记载。
长城缘起
为防水患修拦水之防挡住诸侯联军进攻
张华松介绍,历史上的齐国,境内多河流,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势低洼,水患频仍。为了保障齐国西南边陲的平阴邑以及济右走廊免受济水和湄湖水患的侵扰,齐国人环绕平阴邑西、南两面修建了一道拦水的“防”,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堤坝。堤坝上辟有供车马行人出入往来的门阙,也就是所谓的“防门”。
公元前555年,为抵御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的进攻,齐灵公“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堑防门”就是在广里以南堤防门阙(防门)的外侧挖掘堑壕,引济水以为城池。从堑壕中挖出的泥土要加筑在堤防上,使堤防更宽更高更为坚固,于是平阴城南这道水利工程的堤防一跃成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巨防,也就是夯土长城。这就是齐长城的缘起,也是中国长城的缘起。
据《左传》记载,当诸侯联军沿着济右走廊一路长驱直入,想不到山水之间一道既高又厚的巨防挡住了去路,于是只好集中兵力,强行攻击巨防上唯一的进出口——防门。齐国将士顽强抵抗,联军行动受挫,不能越雷池一步。联军见强攻“防门”一时难以得手,就玩起了攻心战术和疑兵战术。胆小的齐灵公吓得六神无主,撇下三军将士,落荒而逃了。
石砌长城
战国中期骑兵成战场主力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战国中期以前,列国间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可是自战国中期开始,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列强无不将骑兵作为主力投入战场。骑兵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原先单纯的要塞防御战术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全线防御的战略设想应运而生。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纷纷兴建长城,齐国作为率先修筑长城的国家,当然也不例外。
大峰山地区的石砌长城主要分布在陡岭子、岚峪北山、凤凰山(羊栏山)、梯子山、石小子山等。齐人在陡峭的山上筑起了墙高壁厚的长城,并于极险处采用罕见的层叠筑城技术以加强城墙的坚固性。
观察这些山岭上的长城,就会发现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城一般不是建在岭脊区的最高线上,而是建在岭脊区外侧缘边一线。换句话说,长城至岭脊线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这极具科学性。在石砌长城上,还可以发现墙体有明显对接错位现象,如长清羊栏山,这似乎表明当初筑城是分段对头施工的。
张华松认为,石砌长城建筑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充分体现了古代齐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现存遗址
为保遗址跨过长城济菏高速花上千万架高架
张华松介绍,大峰山地区有四段夯土长城,即:今广里北、古济水东岸夯土长城;岚峪村西、清水沟东西一线夯土长城;黄崖河谷地夯土长城;南大沙河(古称宾谷水)谷地夯土长城。如今,除了黄崖河谷地夯土长城早已荡然无存,其他三段都有遗址遗迹可供考察和凭吊。
广里村北夯土长城,以220国道为界,可分为两段。国道以西的夯土长城,毁坏严重,1987年尚残存长150米,宽2—3米不等,最高处有2.5米的遗址。据村民回忆,这一段长城向西延伸很远一段距离,那时的夯土长城足有电线杆那么高,可惜在1970年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夷为平地了。国道以东至花姑庙山下的夯土长城,当地人称之为“岭子头”。这一段齐长城遗址上,2004年济菏高速几次修改施工方案,最终不惜破费上千万架设高架桥跨过齐长城。
大峰山地区是齐长城有遗迹可寻的起点,1991年长清县人民政府在220国道西侧立有齐长城起点标志碑。
新闻推荐
孙耿镇大学堂驾校报名点 记者赵尚梅 摄□本报记者 赵尚梅学车期间肇事撞人,到驾校说明情况后,却仍让继续考试。近日,济阳市民刘先生考取驾照期间遇退费难题。他表示,驾校在明知自己交通肇事...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