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科学设置地名 提升城市品位,科学设置地名 提升城市品位

德州日报 2014-01-22 14:57 大字

地名是本市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地名既是地理实体的标记又是历史文化的坐标,地名和地名文化在不断地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传递着地理实体的内涵信息,如何更好地把地名特定的区域性、持久的稳定性、高度的历史性、共知的社会性充分体现,是我们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地名和地名文化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其科技定义是人类依赖其主观认识,共同约定而赋予客观存在的地理实体的一种代号或标记。地名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宝藏。

地名遍布在风景名胜、古建筑及街巷等处,是人类悠久历史的地理标志和生动写照,有的古遗虽在历史沧桑中湮没了,只留下名称,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历史的记忆,它是古老的地理坐标,是展示历史的漫漫长卷,也是活生生的时空民生画卷。

地名文化诠释着城市文化

城市中的地名,又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地名文化与其他无形的城市文化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文脉和灵魂,涵盖了城市的政务环境、城市精神和服务水平等内容,所以我们可以用地名文化体现、诠释并发扬城市的多重文化,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

一、地名文化体现城市地理文化。

地名是人类按照单个的地理实体逐一的赋称,所以有些地名,它所标记的那单个地理实体的特定空间,是唯一的,同时也造就了地名具有特定的区域性。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渐渐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以“乐陵”为例,根据《山东通志》“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之说,“乐”其中一种是:“【太公下略】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陵”字有“【尔雅 释地】大阜曰陵”。体现了乐陵悠久的特殊地理地貌。

二、地名文化体现城市历史文化。

珍贵的老地名不仅存在于文化的记忆中,也寄托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可以说,它是一座城市中极具价值的资源,像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不同的光彩,聚合为一座城市的氛围和力量,无声地展示着城市的本色和魅力。

三、地名文化体现城市物质文化。

地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它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得名的那个历史时代,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社会物质经济情况。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四、地名文化体现城市基础结构。

中国附带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例如小王家、小李家等,地名在无形中阐述了城市基层文化的基础。

五、地名文化推动城市行为制度。

地名是历史的痕迹,是在特定的历史语言环境中产生的,反映的只是地理实体得名的那一时段,在交往中最惹人注意的那一点,在特定的历史时间的痕迹中,构造了与时俱进的城市行为、方言、方式、生活习俗,形成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文模式,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

如何利用地名提升城市品位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是地方形象的“名片”。城市地名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确保二三十年不落伍;要突出特色,彰显区域文化特点;注重历史品位,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现如今,随着一座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在市场的经济法则下,一系列新地名诞生,当前更应该更好地利用新的地名去阐述城市发展的历史,用新的地名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

一、严格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坚决用好地名通名、专名的命名原则。

二、强化地名标准化建设,符合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的要求,规范使用文字,避免使用生僻字,充分反映当地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建筑物的特色。

三、用历史文化科学的命名,全面系统的收集、掌握包括老地名在内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然后进行综合汇集,同时还将聘请社会上一些对地名工作较有兴趣、博学多识的学者、专家加入此项工作,共同为地名工作出谋划策。

四、加强新地名的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印制新版地图等形式,使广大市民尽快熟悉、接受新地名,使地名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总之,涵养一座城市,无疑需要文化做底色,我们一方面要发扬光大城市的古典文化、历史文化,但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文化,以使一座城市也能够保持年轻态。把历史与今天作为一个共生的整体来规划,从而整体上构筑新旧和谐的城市人文生态。

□本报记者 李莉 本报通讯员 胡长林 张伟

新闻推荐

“禹梦前行”服务项目让居民受益,“禹梦前行”服务项目让居民受益

禹城市中街道——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