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胶东第一兵工厂藏身小山村

烟台日报 2013-10-25 17:53 大字

YMG记者任雪娜通讯员宋磊陈希钢摄影报道

“破手榴弹破钢枪,一溜东庙去开荒”,这是1938年前龙口圈杨家村给驻守在村子附近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二中队八路军编的顺口溜,说的就是胶东第一兵工厂的筹建。1938年3月,为解决枪支弹药匮乏问题,三大队决定在圈杨家村东占地10亩的古庙里,筹建胶东第一兵工厂。

胶东第一兵工厂于战火中诞生,战情逼着它必须迅速长大。到1938年9月,圈杨家兵工厂共制造七五和八二迫击炮7门,迫击炮弹500多发,仿汉阳造七九步枪100多支,安装步枪100多支,复新制造子弹数万发。

兵工厂“选址”古庙

“这棵杨树往东二百多米,总共有10亩地的面积,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还是一座香火不断的大古庙。”圈杨家村85岁老人姜洪范和78岁老人姜洪图带着记者来到村东头,指给记者看胶东第一兵工厂的原址。如今,这里已经看不到兵工厂的痕迹,原址上前后整齐排列着四排70年代修建的民房,总共20户。

1938年1月30日,黄县(现在的黄城)抗日救亡团经胶东特委批准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简称三大队)。当时,三大队只有国民党县长逃跑时留下的20多杆破枪,此外还收缴了黄县维持会四中队几杆枪支,这显然不能适应抗日武装斗争的需要。于是,三大队发起人范心然开始酝酿建立自己的兵工厂。

起初,兵工厂打算建在黄县将军府内,但考虑到日军几次轰炸县城,对兵工厂的威胁太大,最终决定将兵工厂建在南部山区的圈杨家村。“我们几个见过兵工厂熬硫磺的老人,碰在一起时也琢磨过兵工厂为啥建在俺们村,估计就是因为地形优势,一是距西边莱山近便于隐蔽,二是距离大路近便于撤退。”姜洪图告诉记者,兵工厂把守很严,村民都没见过军工们如何造武器,但熬硫磺的地方是征用的地主家的8间房子。

最终,胶东第一兵工厂“相中”圈杨家村东的古庙。说起兵工厂的修建,姜洪图还清晰地记得那句顺口溜“你是神就上天,你是泥团就进湾”。“古庙前面是一片3亩多地的苇子湾,庙里大大小小的塑像全填进那片湾。”

迫击炮战场发威

兵工厂开始运转后,面临着资金、设备和生产原料严重缺乏的局面。为此,范心然通过私人关系借了500元钱,作为初创资金。听说要为打鬼子制造枪炮弹药,周边百姓也纷纷将抢到的日伪金矿的废钢铁和旧设备拿了出来,仅筹集到的六棱钢就能制造1500支枪。此外,三大队还征借了龙口共8家私人铁工厂的10台车床、2台刨床、5台柴油机、3套翻砂和气焊设备。再加上没收的一批敌伪财产,初具规模的兵工厂,很快投入了生产。

到1938年下半年,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月生产子弹数千发、手榴弹5000余枚、地雷数百个的水平。截至当年9月,兵工厂共制造七五和八二迫击炮7门,迫击炮弹500多发,仿汉阳造七九步枪100多支,安装步枪100多支,复新制造子弹数万发。此外,还维修了很多枪支,赶制出一大批部队急需的军用铁锅、铁锨、刺刀、匣子枪皮套等。“隔三差五兵工厂就会在河滩上进行实弹检验,我们老百姓就围过去看,一炮就能打中三千米开外的目标。”姜洪范老人至今清晰地记得每次兵工厂试枪试炮的情形,老百姓高兴地呼喊:“火神爷发脾气了,小鬼子等着挨揍吧!”

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在战场上着实振奋了士气。在掖县沙河一仗中,圈杨家兵工厂最先生产的两门七五迫击炮只打了3炮,敌人便挑起白旗缴械了。

13个兵工厂先后成立

随着圈杨家兵工厂生产的子弹源源不断地输往前线,日伪军将兵工厂视为“眼中钉”,不断骚扰。为了防范敌人,兵工厂设了四道岗,宿舍内、厂门口、村口和山上各设有一岗;遇到紧急情况,(下转第二版)

▲圈杨家村兵工厂原址。

新闻推荐

蓬莱“美丽乡村”游———葡萄长廊示范片, 拥海游园品美酒醉享葡萄海岸

漫步黄金海岸,徜徉万亩葡园,落宿风情木屋,品尝胶东美食,走进蓬莱“美丽乡村”葡萄长廊示范片,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古朴、自然与静谧之风扑面而来。酒堡临风...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