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没有秧歌不叫年

烟台晚报 2013-02-16 21:45 大字

12日,大年初三,海阳盘石店镇龙头村的秧歌队舞进了嘴子后村,一场春雪给演出平添了喜庆。YMG特约摄影师于国光摄

秧歌舞蹁跹

□峻瑛

对海阳人来说,“没有秧歌不叫年”。

我很小就参与了村子里秧歌队的演出,每年进了腊月门,村东头的大场院(后来村子建起了小纪镇初中,秧歌队又从东场院挪到了学校的操场上)就响起了热烈欢快的锣鼓声:“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这锣鼓点敲得全村的地都震了,敲得全村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的脚都痒了!

说说来龙去脉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劳动,因常用领唱形式,具有号子特点,亦称“秧号子”,其历史可上溯到明洪熙元年(1425年)。早期的海阳秧歌,没有固定形式和演唱脚本,大都是即兴发挥,或依靠老艺人言传身教,秧歌的内容也并不丰富。后来,随着对外来艺术的逐步接纳,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多元化,它吸收了民间武术的英武功架与戏剧的表演技艺,开始有了角色,像乐大夫、箍漏匠和王大娘、货郎和翠花、老头和老婆、丑婆与傻小子、相公与小姐以及猪八戒背媳妇,这些角色有唱有舞,秧歌队显得丰富多彩。县抗日政府成立后,秧歌舞除保持其传统形式外,又充实了新内容、新形式,海阳大秧歌成了一项有技艺的表演形式。

1959年,海阳秧歌队到省里汇演,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自此,命名为海阳大秧歌,同年,晋京演出,轰动一时。

随着海阳秧歌的大兴,秧歌流派也开始成形,形成大架、小架两个流派。凤城、东村、徽村、大阎家、二十里店、大辛家、留格庄一带,为大架的代表,朱吴、高家、盘石店受其影响,亦属此派。该派的乐大夫、霸王鞭、花鼓、樵夫的动作,多仿武术英姿,雄勇、大方;其它角色的舞姿,则文雅飘逸,仅以打击乐器伴奏;小架则以行村、辛安、郭城、发城、徐家店、战场泊、泉水头、黄崖、小纪等地为代表,其舞姿少拳术功架,动作小巧利落,风格粗犷简约,以打击、管弦乐器伴奏。

海阳大秧歌的特点大致有六:一是舞队庞大,群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庄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单纯,快慢适度。其阵容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基本顺序是: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夫、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傻小—霸王鞭等。

舞则纯舞唱则逗情

进村的时候,舞队要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该村会首率秧歌队或村民击乐相迎。乐大夫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欢舞,行“三进三出”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托伞,躬身行礼,然后率队进村。

进村之后先要“耍大场”,舞队进入广场,以“慢走阵”舞圆场。把乐大夫如众星捧月搬围在中间。乐大夫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这是一个最难扮演的角色,他不仅要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必须能即兴编出合口押韵又讨喜的词儿。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传承人于信老师曾经夸过一位乐大夫,说这个乐大夫去给海阳城的知县拜年,见门前有根竹竿,张口就唱:“老爷门前一棵竹,一节一节向上数,老爷你今年做知县,老爷你明年做知府”。解放后,乐大夫的开场词基本是统一的。当秧歌队围着他开始跑圆场后,他就把手里的长拂一甩,开唱:“正月里来正是好天,俺们给小纪村来拜年,问声村长你可好啊,各位老少爷们都可安康啊”,乐大夫唱罢开场词,锣鼓点紧密起来,秧歌队开始绕场跑阵势,以“快走阵”紧张扭舞,或单队或双队或多队,连续跑出巧妙变换、多姿多式的阵势。这时候,轮到歌舞角色出彩了。

最聪明机智的角色得算是王大娘和箍漏匠。王大娘多是村里的厉害老婆或老头扮的,这个角色要能闹能“耍飙”,脸皮必须得厚,动作必须疯。对于王大娘这个角色,有好多种说法,传得最多的是说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到之处颗粒无收,而箍漏匠则是南天门的土地神,不仅要砸了缸,还得想法缠住到处找箍漏匠补缸的王大娘。所以,这二人会通过跑、追、阻、扑、打各种舞蹈动作,向人们演绎整个故事的情节。在海阳有个演箍漏匠最有名的人,是东石兰沟的王发,可惜他已于2007年去世了。而情意绵绵的角色,就数货郎与翠花了。货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常见的角色,他们肩挑货担,走村串巷,翠花代表的就是多情的村姑,俩人在讨价还价中共生情愫,互相通过舞蹈动作表达纯真的爱情。

至于那骑着毛驴的小媳妇,是秧歌队里最吸引小伙子的,因为她一定是村里最漂亮的未婚姑娘。她不光模样要俊,还要耍好小毛驴,不仅要和赶驴的小孩打趣逗乐,还要把前扑、后仰、伏地、起跳这几样基本功耍得好,表现出少男少女的俏皮可爱,这可是男女老少最爱看的一出,演好了,掌声雷动;演不好,冲着闺女的俊,也少不了掌声。

收场时,村领导把早就摆放在桌上的香烟糖块全部交给跟着秧歌队背麻袋的那个人(秧歌散了,会由乐大夫分给大家),乐大夫致答谢词后,率队行“二龙吐须”、“三进三出”礼,然后就开始了拜全村的“串街”仪式。串街时,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以两路纵队为基本队形,节奏时快时慢,队形不断变换,多采用“串剪子股”、“双龙摆尾”等套路。若遇松门、牌坊、神驾、寺庙、祠堂,均须行三拜九叩礼。串街秧歌的精彩之处是腰鼓队,一色的精壮汉子,腾挪弹跳,鼓声雄浑厚重。腰鼓队两边聚着的,当然是未出阁的大姑娘了。她们眉眼飞动,脸若桃花,多少亲事的缘起,就成在这激昂快乐的瞬间。

最扣人心弦的是两台秧歌相逢,那就热闹了,双方的乐大夫要大幅度地参拜,两支队伍更要尽情斗舞,各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此时此刻,整条街都沸腾了,直到舞个尽兴,双方乐大夫才来一番大礼互拜,这才就此舞过,各舞其路。

那年我当乐大夫

1986年后,我到县城东村上班,又参加了二轻局的秧歌舞队,并当了单位的乐大夫。大约是城里的缘故,这秧歌有了新的阵式。各单位必备一辆花车,出五十个人做一个秧歌方阵,或红绸、或腰鼓,每厂各领一项。当时二轻局下属有二三十个单位,这样的秧歌方阵摆起来,真是气势非凡。

当时城西头是名气很大的“姜老二”管的草编工艺厂,因为是新建单位地盘大,最西头也是个起点,我们大队人马八点钟前聚结在此地。八点一到,锣鼓敲响,整个大长龙就扭了起来。

我们从草编厂出发,一路扭过西兵营、县办公楼、百货大楼、粮食局等数十家单位。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上树的,有上楼的,每个窗户都能探出十多张脸,有小孩跟着跑的,还有向我们队伍里扔糖块的。当时,有个《烟台日报》的记者,举着相机追在我面前,不停地喊:“笑一笑,笑一笑,你笑一笑……”那时,我已经累得全身是汗,气都不够喘了,哪里还笑得出来!

离开海阳很久了,风华正茂的岁月,已只存在于记忆中。但每到过年,还是会接到儿时朋友的电话,问我今年回去扭秧歌不?我说你们呢?他们的回答就是一个字———“扭”!因为他们的家还在小纪,不管他们在哪里打工,正月里扭秧歌,是他们一生的“正月集结令”,就是我这个老家已经没有近亲的所谓城里人,一到过年,内心总会响起那铿锵而欢乐的秧歌锣鼓:“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那是海阳人发自内心的快乐锣鼓,更是我一生都会为之沉醉的鼓点。

新闻推荐

从龙口港上高速只需15分钟, 龙口港疏港高速通车,连接荣乌高速、国道206和省道302

本报讯(YMG记者赖皓阳通讯员李其波)昨天上午9点,随着第一辆集装货车驶过“龙口港”收费站,烟台龙口疏港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至此,烟台市烟台港西港区、莱州...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没有秧歌不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