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文明 让百姓更幸福
YMG记者侯召溪
2013年,烟台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在经济发展阔步前行的同时,社会事业如何幸福起航?市长王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明确方向:“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着力办好为民服务实事”。
新起点,新目标,新航程。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产业,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为民谋福祉等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铸就城市之魂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塑“魂”,钟灵毓秀一座城。
“报告提出了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对提高和丰富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维清代表言辞间透着兴奋。
坚持优先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目前,烟台市已构建起以公益性为主导、经营性为重点的文化发展格局。展望新前景,文化事业如何再增活力,文化产业怎样高点提升,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如今,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县级广电网络整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等多项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一年若要继续释放文化发展活力,还需拿出更大气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林裕明代表表示。
刘玉博委员认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着眼抢占未来发展新优势,烟台市应大力实施文化基地建设、文化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和文化企业膨胀战略,突破发展广电产业、膨胀壮大新闻出版业、扶持引导动漫等新兴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1861广告创意产业基地、烟台动漫基地等一批文化项目,产业聚集发展优势明显。
促进文化大繁荣,惠民乐民是根本。去年,烟台市成功举办首届烟台文化艺术节,地质博物馆建成启用,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代表、委员们认为,今年烟台市要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好完善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夯实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保障文化民生。
文化大发展,还需要走出去,以特色造就影响力。对此,李明代表认为,培育烟台特色文化,要以开埠历史为底蕴,以国际葡萄酒城为依托,以丰富的海洋资源、悠久的涉海历史为载体,打造海洋品牌,弘扬红色经典,发展民俗文化,推动烟台文化走向世界。俞祖华委员说,烟台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秦始皇三次巡行抵达芝罘。这里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隋唐通商口岸。清末开埠后,烟台成为当时山东唯一的对外贸易中心和当时中国“北方货物集散地”。烟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打造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
守护精神家园
让城市更文明
烟台,一座当之无愧的文明之城。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后,去年烟台市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再获佳绩,烟台“城乡共建精神文明”经验得到国家推广。
“应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文明城市建设实效化、制度化、常态化,让文明在传承中积淀,在积淀中丰富,在丰富中升华。”李英作代表的观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井明霞代表说,文明城市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就在群众身边,群众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王清业代表表示,全市要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为期五年的“乡村文明行动”,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实现新发展。
如今,文明烟台正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其汲取的营养来自于健康向上的城市底蕴。新时期,筑就650万烟台人的精神家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风向标”来引领?
代表、委员们认为,“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是我们应当积极培育、大力弘扬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此,要加强公民道德工程建设,让“道德讲堂”的好声音在机关单位响起,在学校、社区、村庄传颂,以道德的力量感召人。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将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公共场所等作为重点,解决好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树立先进典型,向“道德模范”致敬,向“烟台好人”看齐,激发争先创优、向善向好的社会道德力量,“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谋求百姓福祉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一座城市发展的最终指向,在于改善人民生活,惠及千万民众。
载着沉甸甸的幸福,我们走过2012年。“民生账本”算得清亮:市公共财政预算民生支出增长24.6%,新增城镇就业19.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车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建和筹集保障性住房7764套……
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2013年政府工作民生篇章浓墨重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保基本、强基层、广覆盖、提标准、重均衡、建机制上下工夫,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寒冬时节,两会分组讨论现场暖意融融。在迈向“幸福之都”的新征程上,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
李淑梅等多位代表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就要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把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办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高琦代表认为,让更多人端起“饭碗”,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他还表示,完善社会保障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必须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胡志光代表说。
教育事关百年大计,医疗连着百姓冷暖。刘连基代表认为,目前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把办好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于逢连委员说,改善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我们还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对平安和谐环境的需求同样关注。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还需加强和创新。下步,烟台市要深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建设和谐稳定模范城市。
新闻推荐
□于美红“胶东半岛一枝花,人杰地灵是栖霞”。而位于栖霞东北部的亭口镇则是栖霞“百里生态谷”的“谷中花园”。在“一树樱桃带雨红,千树万树挂灯笼”的季...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