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密度最高古墓群,800平方米范围内集中57座宋代墓葬十亩园古墓群埋下宋代济南老城边界谜团
作者:钱欢青
□本报记者 钱欢青
说起济南城的历史,人们一定会想起“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最早的“老济南”其实是位于现在济南市东约35公里章丘龙山街道阎家村北的东平陵城。东平陵城是汉代济南郡、济南国的治所,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年)后,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西迁至历城。济南城于是到了现在的位置。
在老城区往东约二三百米,解放路路南的十亩园,曾经发现过一处密集的宋代墓葬群,在大约800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人员发掘了57座宋代墓葬,这是迄今为止济南市密度最高的古墓群。如此众多的墓葬为研究宋代济南墓葬形制和风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而距离济南老城区如此之近的密集古墓群,也埋下了宋代济南城的位置谜团。
艰难谈判赢得发掘机会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对十亩园古墓群的发掘至今印象深刻。“1998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刚刚组建成立的考古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市区文物进行全面复查。而十亩园古墓群,就是在这次复查中发现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
当时负责市区文物复查工作的,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房道国和王金贵。两人首先从历下区展开文物复查。当他们来到十亩园、七家村一带时,发现有几家建设单位正在开挖地槽,进行房产开发。凭着职业敏感,房道国和王金贵立即到工地查看,经过细心观察,果然发现有几座古墓葬。他们于是要求建设单位立即停止施工,等考古所进行考古发掘后再施工建设。
然而,当年人们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城市建设比考古发掘更重要。在向济南市文化局进行汇报之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李铭和房道国又多次来到工地,在和建设单位进行艰难谈判、磋商之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随后,在建设单位的支持和协作下,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十亩园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57座古墓呈现宋代济南墓葬形制和葬俗
十亩园古墓群的具体位置在解放路以南80米,西靠原历下区政府办公楼,结合当时楼房施工建设的情况,考古人员划定了东西长80米、南北宽10米的发掘区域,布下了两排共36个探方。令考古队员们惊喜的是,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在大约800平方米的范围内,57座宋代墓葬露出真容,大量珍贵文物也随之出土,如此规模的宋墓群,在当时山东省还属首次,全国也比较少见。
李铭告诉记者,发掘的57座墓葬都是北宋时期的,从北宋初年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根据建筑形制,这些墓葬可以分为洞室墓和土坑砖盖墓。其中大部分洞室墓都由墓道、封门砖(或封门石)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很多墓顶都已坍塌,根据墓室四壁走向推断,墓顶大多为弧形。而墓室底部的平面形状则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圆角长方形等。有些洞室墓还带有精美的门楼,带着彩绘纹样,纹样大多比较简单,少数相当华丽,这些纹样以植物花纹为主,也有卷云纹、圆圈纹、三角纹和平行线纹等。
和洞室墓不同,土坑砖盖墓的埋葬方式是先挖一个方形竖穴,在接近底部处再挖一个浅坑用来放棺材,然后在棺材的两侧边缘用砖叠涩起顶,砖的层数少则三四层,多则七八层,顶部中间用一排横砖覆盖。考古人员推断,这类墓葬的年代要比洞室墓早,因此,北宋时期的济南人,在建造墓地时,先是流行用土坑砖盖墓,后来又用上了洞室墓。
珍贵文物绘出宋代济南人生活场景
在57座宋代墓葬中,有49座都有随葬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骨器和石刻等。这些陪葬品不少是日常生活用具,比较生动地表现了宋代济南人的生活场景。
在总共出土的32件陶器中,有30件都是日常生活用的陶罐,有一件是陶砚,另一件击鼓陶人非常生动,这件高7.4厘米的陶人,头顶饰黑色,全身作红色,面部丰满,笑容可掬,脖子上还饰有三周项圈,双手作击鼓状,活灵活现。
古墓群出土的28件瓷器中,有一件熏炉做工细腻、雕饰华丽。另一件长32.4厘米、宽23.5厘米、高12.3厘米的半圆形瓷枕,中间雕刻着象征雍容华贵的牡丹图案,做工精细,构思巧妙,实为近年来济南地区宋墓发掘中出土的文物精品。
此外,古墓群中还发现了总共600多枚铜钱,其中大部分是北宋太宗至徽宗年间的“至道元宝”、“景元通宝”、“天禧通宝”、“皇宋通宝”、“元
新闻推荐
作者:李栋印张钊临行前向家人敬礼 通讯员张远辉 摄┬本报记者 李栋印 通讯员 张远辉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已接近尾声,有志青年开始陆续踏上军营之旅。新市镇武装部部长刘金民告诉记者,在今年...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