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相如:从打铁汉到大诗人
诗人名片
朱相如,男,1942年生于芝罘,祖籍海阳。27年来,已在《诗刊》、《星星诗刊》、《诗神》、《诗选刊》、《中国诗人》、《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千余件。出版诗歌集《月与梦》、《穿越苍莽》、《节日》3部;出版散文集《行走的文字》1部,出版与他人合编的作品集《涛声云影》、《瞬间的永恒》、《坐在花骨朵上的村里集镇》3部。另外,还有数十件朗诵诗歌和上百集专题片解说词存世。
有作品入选诗刊社选编的《81年全国诗选》、《92年中国短诗选粹》、星星诗刊选编的《星星诗刊50年诗选》等诗歌权威选本。曾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上世纪80年代初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文学奖。
他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也是一位诗歌界的翘楚。也许是面庞慈祥和爱笑的缘故,朱老显得比实际年岁年轻很多,实际七十岁的年龄,但却是五十几岁的容颜。朱老的眼睛很有神,岁月磨砺的是一双看透世间风尘的眼眸。在端午节前夕,记者在水草诗社见到了朱相如老人,提起与诗结缘的经历,老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YMG记者李泉江摄影报道
大炼钢铁炼出了一腔写诗的热情
“大约是1958年,我刚上初二,正好赶上‘大炼钢铁\’,我经历了生平第一次通宵劳动。随后,便仿照郭小川的诗路,写了一篇大炼钢铁的阶梯式诗歌。”朱相如回忆。那时,中国文坛推出了一批郭小川式的诗歌。“骏马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有时却不敢越过湍急的河流,大雁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但到了严厉的冬天,歌声里就满含着哀愁……”滚滚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使他读得如痴如醉。
“夜半的星光撑不住沉重的眼皮,火红的炉火融开了满身的睡意。”他学着郭小川的样子,在后面加了光明的尾巴———“我想象霞彩万朵的黎明正在向我们走来,想象生机盎然的太阳正在为我们壮丽地升起……”那次,他凭着创作的热情,把新作业本几乎写满。结果,发作文那天,老师当众朗诵了他的作品并作出了不错的评价。
“其实,当时我并没有像老师说的那样,想到构思、意境和意象等技巧,只是随心所欲地写。后来,我找来相关书籍,对照作文反复阅读,这才迎来了心中那片诗歌的‘黎明\’。”朱相如说,“写诗真好,诗歌成了与我的生命同行的伙伴。”
朱相如坦言:“后来读的东西多了,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阅读可以穿越时空,开辟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与诗结缘,是我阅读的最初收获,读着诗歌长大,是我生命的幸运。虽然这种阅读至今没有改变我的人生物象,但却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我的生命气象。”
处女作被《烟台日报》编辑从废纸堆里捡了出来
朱相如高一时就辍学,做了一名街道小厂的铁匠。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他每天都在师傅那把小锤的带领下,汗流浃背地把通红的铁坯通过冷锻、淬火、戗磨,打造成锃光瓦亮的锄镰锨镢、刀铲凿斧等工具。“那段岁月,其实也是一个自我雕塑的过程。我也是一块铁,被年轻的赤焰烧得血脉贲张,被生活的重锤砸得光芒四溅,并由此变得纯粹、坚强、锋利起来了。直到今天,还是我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朱相如这样评价那段时光。
工作之余,他经常在烟台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书,偶尔写点感想类的文章,有些就张贴在阅览室墙报的“读者园地”里。
当时《烟台日报》的副刊编辑刘少白先生无意中在图书馆一扎废弃的墙报稿里,发现了朱相如写的一首描写工厂人物的小诗,便多方打听找到朱相如见了面。在刘少白的指点下,他将诗歌重新改写了一番。不久,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寄来,上面刊发了朱相如的处女作《小检验员》。
“当年的这首小诗被《烟台日报》的编辑从角落里捡拾了出来,仿佛是给了它一捧泥土,让它泛出了生命的新绿。”朱相如说。
踏遍祖国山川,发表作品千件
从此,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辍奋斗,在《星星诗刊》、《诗神》、《诗选刊》、《中国诗人》等刊物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上发表了诗歌、散文作品近千首,出版过诗集三部、散文集一部、与他人合作作品集三部。2008年,他将近几年创作发表的诗歌、散文分别编写成《节日》和《行走的文字》两书,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获得了山东省首届文学奖,原本是能进厂里工会的,但是因为一些原因,领导却安排我到供销科做推销,后来,又做了绞肉机厂的厂长。”朱相如说,“但这次机遇,却让我有了阅读祖国山川的机会。”就这样,人到中年的朱相如背上公司的样品,投入到了推销大军的行列。十年推销生涯,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壮阔河山让我开阔了视野和胸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朱相如说。
他对家乡更是充满了热爱,足迹踏遍了胶东大地的山山水水。他以感恩生活、珍惜生命的心,歌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和事物。在他的笔下,雪花是一种语言,可以触摸到生命的伟力,体会到真诚的眷爱。阳光的味道,其实是山路上花香的味道,也是心灵的味道。他对红叶的珍惜、对炊烟的遥想、对天鹅的凝视、对民俗的惦念、对泥土的感激,无不凝聚着他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从心灵里投射出了思想的光芒。
好的诗歌要通俗易懂,返璞归真
朱相如写诗从来不主张晦涩难懂,他认为,诗歌是写给人看、与人交流的。只有清新朴实,才能让人从中读到引起共鸣的东西。
“好的诗歌要通俗易懂、传情达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的高境界就是返璞归真。”朱相如说,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的作品《致橡树》意象鲜明、韵味十足,是经典之作,而其它典型的朦胧诗晦涩难懂,并没有被特别多的人记住。“真正不朽的作品,应该是雅俗共赏、真情流露,以真挚的感情拨动人心的琴弦。”朱相如说。
现在,朱相如每天都会翻看书籍,灵感一来,就坐在电脑前,指尖滑过键盘的跑道,思想在诗歌世界里飞翔。这时,文字是灵动的音符,在思想的指挥下行走起来,一曲新的合唱在叮叮咚咚中诞生。
新闻推荐
处理万起交通事故零差错, 莱阳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队长董世明爱岗敬业,被评为全省标兵
董世明,莱阳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队长,正值而立之年的他,被山东省交警总队树为“全省公安交警岗位标兵”。从警19年,他始终坚持学雷锋,爱岗敬业,像一颗永...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