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红色驿站文成书局

莱芜日报 2011-06-20 23:06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雯雯

6月10日,记者来到莱城区方下镇鲁西村时,正赶上鲁西村大集。“这条中心街大约1470米,附近50个村的人都到这里来赶集。其实以前集市最繁华的地方是文成书局所在的青龙街。”鲁西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高太柱说。

如今的青龙街已不再是人声鼎沸,但从道路两旁几处建筑风格古朴的民宅可以看出当年店铺林立的痕迹。在一个现代气息十足的小院中,记者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文成书局旧址。石基砖墙、小灰瓦屋面让它与这个现代的农家小院极不相称。

小院的主人房新农告诉记者:“从长辈那里听说,文成书局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为莱芜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我们全家都觉得是种荣耀,前院和后院的屋子都改造过无数次,但这间屋从我爷爷(房西庚)那时候到我这里已经三辈人了,自始至终没动过。”“这个书局的创建者是王其人,如今的凤城街道孟花园人,他最早在县石印局做工友,参加了工友联合会,积极接触进步人士,后来受刘仲莹的委托,开始秘密印发革命宣传品,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莱芜城内文具店的老板和其他工友,1932年他在县农工会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兼任农会特支书记,对党忠诚,所以当刘仲莹提议由王其人开办书笔文具店时,县委委员一致同意。听说书局的名字取自王其人在县农校读书时他的老师题赠的一副字‘墨醉花香动,文成剑气豪\’。现在我们村建国以前的老党员说起这副对联、这个旧址时都觉得非常自豪。”高太柱乐呵呵地说。

走进屋内,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然空空荡荡。但它曾经是莱芜党组织处境困难时刻,我党同志上下级联络,推介进步书籍,传播革命火种的“驿站”。“把这里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一个是当时的鲁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便于我党的活动,再一个是房屋的主人房西庚与刘仲莹有着亲戚关系。这间屋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出门向东就是大汶河,外出联络可以走小道,这样比较安全。房屋前面这条路就是青龙街,青龙街两边全都是店铺,来来往往的人多,在这个地方可以发放传单。”在村里干了25年文书的白建云介绍说。

在鲁西村,提起文成书局几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现在的鲁西村有常住人口4000多人,2001年村里建起了农业园区,园区中的企业主要经营农副产品的储存、加工、出口,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而现在的房主房新农这几年更是通过兔毛生意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现在有党的好政策,我做起了兔毛生意,每年的利润有十几万元,下一步我还想着建兔舍,养长毛兔形成规模化生产,建立一条龙服务。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每年都对文成书局的旧址进行修缮管理,只是想保存好这处革命遗址,让后人牢记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新生活作出的牺牲。”链接

党的秘密联络点——— 文成书局

1933年,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国民党捕共队经常到莱芜搜捕共产党员。县委决定派王其人开设一处书笔文具店,作为县委的秘密联络点。这年秋,王其人多方筹措开办了文成书局。文成书局成立时,没有店铺,只有一个粗线褡子。王其人背着这个装满笔墨纸砚等几十斤重的褡子,不顾夏热冬寒,走村串学卖货,“以文会友”,从事联络工作。一段时间后,县委决定在鲁西村正式设立店铺,公开营业。

文成书局主要承担三项工作,一是担负党组织之间的联络,二是传播革命火种,三是为县委解决国民党禁购的宣传用具。到1935年初,全县约有70多处学校与书局建立联系,团结影响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传播了进步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种子。1935年10月,莱芜县委代理书记刘伯戈叛党后,文成书局遭到破坏。 

新闻推荐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城乡一体发展 经济循环发展 产业多元发展市水务集团倡树“三种理念”

本报讯(通讯员 陈发春)市水务集团在全面履行自身职能,扎实做好城市供排水和重要工业供水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战略部署,积极倡树城乡一体发展、经济循环发展、产业多...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