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于建友和他的“状元群体”

烟台晚报 2010-12-26 07:45 大字

讲述: 全国“抹灰状元”于建友师徒记录并摄影:YMG记者李珑李凤初阳

他曾是出生于龙口一个小山村的普通农民,凭着一手出神入化的抹灰技术,他年纪轻轻便捧得“全国抹灰状元”的奖杯。于建友,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大背景下,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十届全国人大代表,4次当选全省人大代表……更为难得的是,他将技艺倾囊相授,把6个徒弟也推上了“抹灰状元”的领奖台,上世纪80年代之后5次“全国抹灰状元”的荣誉被他和徒弟们尽数收入他们所在的烟建集团囊中,形成一个于建友“抹灰状元群体”。

省总工会的数据表明,仅于建友的贴瓷砖专用模具一项创造的经济效益,多年来累积就达到了上亿元。

天生就是抹灰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建筑业与现在不同。一个刚入行的新手,必须先干3年小工,伺候师傅们干活,之后再由师傅带3年,是为学徒期。6年期满,方能正式上阵成为一名独挡一面的匠人。

这6年时光,要吃很多苦,要凭自己的眼力跟对师傅,也要勤奋刻苦让师傅接受自己。师傅肯不肯教全凭是否赏识,那时候,“师傅”与“徒弟”之间的界定非常严格,6年的学习时光,谁也不能省略。

1961年出生于龙口徐福镇草泊村的于建友,父母是普通农民。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7个人,吃饭穿衣都紧紧巴巴,但有眼光的父母,却咬着牙供他读出了高中。毕业后的两年,他一直在家务农。

那个时候,农村出身的男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兵和招工。1980年,听说烟台地区建筑公司(现烟建集团)招临时工,他马上报了名。头3年的小工生活,于建友一人伺候3个师傅,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灰、搅灰、推灰、上灰,师傅只负责把他送到手的灰抹到墙上———而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活”。

现在的建筑工地小工已经不多了,这个活儿非常累,何况他那时候是一人伺候3个师傅的用灰量。但于建友却不觉得累,在农村的两年,早把他的体格锻炼出来了,与农活相比,这点工作量难不倒他。

于建友勤快,和灰的水、水泥比例都是一定的,和出来的灰好坏程度,全看是否下力气搅。他下的功夫足,搅出来的灰粘度、稠度非常合适。师傅站在架子上抹墙顶的灰,别人都得用个绳子把灰吊上去,他在底下用勺子舀一勺灰往上一丢,不偏不倚地正好丢在师傅的抹灰盘上。

别看这个小动作,首先灰得和到好处,粘稠度,还不沾灰勺,另一个,手上的力度要准,劲儿小了,师傅接不着,大了更不行,直接扔墙顶上去了。但是扔这一下子,他能少弯一次腰,也省了时间,师傅说要灰,几秒钟就供上了,谁能不满意?当小工的3年,于建友把3个师傅们“伺候”得熨熨贴贴,每天把师傅用的工具擦得铮亮,自己背在身上,有时候师傅一个眼神,还没开口,他已经把事儿做到位了。

工地上,这些事儿都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于建友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他从不休班,中午放下饭碗就回工地干活儿了,师傅们没啥吩咐,他就自己苦练。别人眼中枯燥的抹灰工作,在他眼中有着无限创新的可能。

爱用脑的徒弟

3年学徒期,于建友跟着当时公司最好的抹灰高手赵曰辉学了3年。跟赵师傅前,于建友悄悄观察了师傅1年时间,觉得赵师傅的手法和技术在所有师傅中是一流的。小工生活一结束,他就找到赵曰辉表明了自己拜师的想法。因为对于建友头两年小工工作非常满意,赵师傅也主动找领导表明了就想带于建友这个徒弟。

在于建友眼中,赵师傅抹墙的姿势动作标准,不凌乱,站定一处地方抹多大一块儿墙,都是定好的,多一步也不迈。等再换地方时,再把范围所及的墙抹得跟上一片一样,不玩花样,只重效率。

于建友吸取了师傅的优势,又自创了一种双腿左右劈叉抹灰范围更大的站姿。为此,他经常练习劈腿,现在一米八的大个子,50岁的人了,说下蹲劈腿毫不含糊。两腿各向左右一蹲,拉开的抹灰距离比他人还高,下盘劈得稳,下灰用得均,左右开弓3下下来,能拉出近两米长的一幅灰,效率又高又平。

像这种自创的小动作,于建友想了很多。他觉得,别人眼里建筑业是粗活儿,但他觉得还是必须用脑,用脑去想如何把活儿干得又快又好人还不累。赵师傅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儿都教给了他,而他自己的目标是超过师傅。因为“不想超过师傅的徒弟不是好徒弟”。

别的学徒还跟在师傅后面和灰打杂儿的时候,赵师傅已经开始把活儿放给于建友干。甚至抹灰中最难的活儿,———装饰抹灰,也让于建友动手。师傅这种信任让于建友更是放开了手脚地干,虽然此时他的手艺还不如师傅,但却是天天都有进步。

1985年,山东省组织首届省级技工大赛。当时的师傅们文化水平低,有的初中学历都达不到,知道要考理论,没人愿意去参赛。赵师傅就鼓动于建友去:“你还是个学徒,不拿名次回来也不丢人。”没想到,这次他拿下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第二年,再度代表山东省夺得了全国团体第一、个人第二的成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笑脸的师傅

1985年,于建友学徒期结束,24岁的他就摇身一变正式成为一名“师傅”。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工作中的小改革、小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光是发明的小工具就有30多种,发明的瓷砖模具被评为山东省总工会群众性科技创新一等奖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在全国推广。他和他的6个徒弟王盛泰、王京进、张守生、高建鹏、张美极和丁显明一起,在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拿下了5次“状元”,2次“探花”,1次“榜眼”。

于建友当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严”。在徒弟们面前,他脸上从没有笑容,规定一天的工作量是多少,徒弟们一点也不能少干。而且别人8小时干完的活,他的徒弟必须要6小时干完。于建友的理论是,想跑5000米,必须练1万米。和他自己的师傅赵曰辉相比,他的严格几乎让学徒受不了。但是严格的背后,也有一个山东大汉特有的柔情。哪个徒弟的手磨破了、脚出血了,他虽然不说话,但会悄悄通知徒弟:明天不用来了,在家休息一天。

在徒弟王盛泰心中,师傅最大的特点并不只是严,而是肯动脑子,爱搞个小发明小创作。很多抹灰匠至今都无法给墙角找平,平滑的墙面到了墙角就接缝处就显得粗糙。于建友就发明了一个专门针对墙角找平的小三角铁,用这个模子一卡到底,墙角处横平竖直。“类似这样的小发明,师傅几

乎没间隔地做。”

徒弟们很得师傅的真传。37岁的高建鹏是2005年的山东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装饰镶贴组冠军,为了干好这个工作,他常常看一些专业书,还自己研究了一些携带方便的小型工具,像圆孔器,有了它,在瓷砖上打孔不脱釉不掉瓷,圆孔周围还平整光滑。

徒弟张美极说师傅最爱说的话,就是:“有些人,宁可累一天,也不去想想如何干才能又快又省劲。”于建友不仅自己爱琢磨活儿,也要求徒弟们用脑子干活。32岁的张美极是今年的烟台市抹灰状元,他抹出来的石灰墙,没有砂眼,手感光滑,颜色一致,就算不再做其他装饰,看起来也很美。达到这个标准,张美极有自己的窍门。“干得多了,手下的感觉就好。拿混凝土墙面来说,容易出现膨胀的面包块儿,这时候我知道该喷多少水能让它们收缩回去。”

做一名“全国抹灰状元”于建友老师一样的抹灰工,是张守生等五个人共同的梦想,这样的梦想一直掩藏在心中,于是才有了工地上的挥汗如雨,才有了工棚中的专心苦读,才有了“把活干好”的朴素心语,才有了那些光荣的“状元”头衔。

1995年,于建友调入烟建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现任校长、党支部书记。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师傅”,在现场亲手做出样板间让学生们学习,每天督促学生抹灰,再从中找出最优秀的作品让大家学习,让每个人天天都有提高。如今,技工学校走出的1000多名瓦工、抹灰工,几乎都成长为技术尖子,担任烟建旗下各建筑公司的施工员、分包队队长、班组长,不断地创新、提高效率,是他们永远难忘的“校训”。

如今,于建友的徒弟们也成了师傅,抹灰状元的技艺,正在不间断地传下去。

新闻推荐

经济开发区:投入1.3亿用于基础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包作民张晓文YMG记者程凤)1月29日下午,莱山经济开发区组织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传达全区解放思想、转变机关作风大讨论活动会议精神,安排部署...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