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滕州市统计局(2010年3月22日)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呈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幸福滕州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并经枣庄市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5.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05.0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90.65亿元,增长17.1%。三次产业比例为9.1:55.9:35.0。人均GDP达到3470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5080美元),增长14.2%。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民营)户数6.37万户,增长19.6%;从业人员28.30万人,增长14.8%;注册资金114.85亿元,增长34.7%;纳税额24.00亿元,增长3.9%,占税收总额的58.3%。
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44.77亿千瓦时,增长7.0%,其中,滕州供电公司售电量18.01亿千瓦时,增长9.1%。在滕州供电公司售电量中,农业生产用电0.99亿千瓦时,增长15.5%;大工业用电9.21亿千瓦时,增长1.5%;一般工商业用电4.38亿千瓦时,增长14.2%;居民生活用电3.43亿千瓦时,增长25.3%。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培训就业50676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060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080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910人。组织劳务输转508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经济开发区建设继续加强。投资2亿元配套完善了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年初总投资142亿元的47个在建项目,有4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新入区项目15个,总投资41.4亿元,有10个项目开工建设。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增产增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0.8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62.54亿元,增长0.3%;林业产值0.81亿元,增长2.5%;牧业产值20.15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1.2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1亿元,增长17.3%。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8.9:0.9:22.2:1.3:6.7,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种植业生产平稳发展,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65万吨,增长0.3%;播种面积165.85万亩,增长0.3%;粮食作物单产达到492.3公斤/亩,增长0.1%。蔬菜全面增产。蔬菜单产3298.6公斤/亩,增长2.1%;种植面积75.04万亩,增长0.7%;蔬菜总产达到247.54万吨,增长2.9%。由于种植面积的下降,瓜类总产6.75万吨,下降8.1%。油料作物总产3.62万吨,下降24.9%;棉花总产1232.4吨,增长135.2%。
林业生产继续扩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8万亩,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226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
畜牧业趋稳转好。生猪存栏达到44.6万头,增长0.6%;出栏45.4万头,增长9.0%。牛存栏达到2.1万头,下降1.0%;出栏2.5万头,增长8.1%。羊存栏达到42.3万只,下降1%;出栏61.4万只,增长1.7%。家禽存栏达到1179.6万只,增长1.2%;出栏4392.7万只,增长3.1%。全市肉类总产达到11.5万吨,增长3.5%;禽蛋产量3.9万吨,增长0.3%。
渔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5万亩,增长22.4%;水产品总产量1.52万吨,增长6.7%。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机耕面积127.13千公顷;机播面积115.75千公顷;机收面积93.25千公顷;灌溉面积72.47千公顷。农村用电量8.6亿千瓦时,增长9.3%;农用柴油达到3901吨,增长3.1%;农药使用量1610吨,增长2.7%;化肥实物量达到37.5万吨,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78家,其中当年新增77家。全市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3.3亿元,增长20.4%。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增长18.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72.0亿元,增长21.4%。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19.7%;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增长2.2%;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208.3亿元,增长30.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8.8亿元,增长11.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增长7.4%。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2.1亿元,增长16.2%;利润64.2亿元,增长16.0%。主营业务收入948.1亿元,增长21.6%。煤化工、机械制造、能源、食品医药、轻纺和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为784.9亿元、93.1亿元和53.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2.8%、83.1%和83.1%。
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13%,比上年提高3.0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73亿元,增长30.6%。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37亿元,增长29.8%。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7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14.89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09.23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8.51亿元,增长68.2%,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16亿元,增长90.6%。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58.8:40.2。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共安排过亿元重点项目106个,总投资630.8亿元,比年初计划新增过亿元项目19个。开工建设87个,完成投资175亿元,增长59.2%。其中年初确定的8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77个,完成投资160.5亿元,新增1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0个,完成投资14.5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城乡市场销售旺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5.36亿元,增长19.0%。分区域看,城市市场零售额98.44亿元,增长19.3%;农村市场零售额66.92亿元,增长1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5.76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5.01亿元,增长21.5%。
招商引资活动取得成效。全年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41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10亿元,增长25.5%。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455万美元,增长48.2%。
外贸进出口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年进出口总额18857万美元,下降10.9%。其中出口15102万美元,下降6.8%;进口3755万美元,下降24.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运力结构更趋合理。全市运力共计15724部,其中客运车辆1115辆;出租车406辆;普通货运汽车9893辆。
运输量及周转量平稳增长。公路客运量4535万人,旅客周转量175494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7958万吨,货物周转量728259万吨公里。
交通建设成果显著。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556.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72.2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和京杭运河为骨架,农村公路为依托,干支连接、四通八达、便捷迅速的“大交通”格局。
邮政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总量6259.1万元,增长12.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83万户,减少4.5%;移动电话用户83.17万户,增长13.7%。计算机互联网用户9.53万户,增长34.6%。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处,A级景区总数居全省县(市)级首位。全年共接待游客484.2万人次,增长28.9%;实现旅游收入25.3亿元,税收2246万元,分别增长29.7%、48%。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公共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全市国地税收入完成41.20亿元,增长7.0%,其中国税收入25.20亿元,增长4.5%;地税收入16.00亿元,增长11.1%。境内财政收入实现55.29亿元,增长8.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6亿元,增长16.0%。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提高0.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达到77.52%,提高2.88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33.09亿元,增长21.7%。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8.54亿元,增长2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5亿元,增长25.5%;医疗卫生支出2.17亿元,增长32.9%。
金融存贷款大幅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67.24亿元,增长33.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69.21亿元,增长19.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74.07亿元,增长45.5%,其中,短期贷款103.59亿元;中长期贷款163.72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112.95亿元。
八、科学技术
科技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26项,其中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35项,无偿扶持资金836万元。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1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7项,其中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8%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申报专利532项,授权专利329项。新发展山东省第二批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枣庄市专利试点企业(单位)4家,有6家企业列入第一批枣庄市专利示范企业。全市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0%以上的已申请专利,企业职务专利申请总量比重达到25%以上。专利技术转化步伐加快,全年实施国家专利技术270项。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市属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科研机构160余家,拥有厂办科研机构96家,新增枣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九、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小学招生12816人,毕业17176人,在校生97776人。初中招生18221人,毕业22665人,在校生60326人。高中招生11866人,毕业12136人,在校生3565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高考我市本科录取4082人,比上年增加424人,其中,升入北大、清华9人。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00场,观众人次达30万人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果,新发现文物点142处。全年共出土文物152件。全年电台、电视台在中央、省、枣庄三级台用稿2826条,增长20%。其中,电台在中央台用稿2条,省台用稿452条;电视台在中央台用稿6条,省台用稿120条。网络数字化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光缆总里程达1936公里,光接点2267个,开通行政村居1220个,行政村入村率达到98%。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卫生机构157个,床位数3842张,其中医院27个,床位数301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443人,其中,执业医师1899人,助理医师540人,注册护士1966人,药剂人员432人,检验人员244人。村卫生所822处,村级卫生技术人员247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滕州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和女子足球比赛,体育中心被评为全运会优秀场馆,滕州赛区被评为全运会优秀赛区。以“和谐滕州、全民全运”为主题,举办各类体育活动26次。全年为285个村(居)新安装了健身器材,总数达到774个。向大中专院校和国家、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0人,共夺得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省级金牌12枚。
十、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开工城市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160亿元,完成拆迁面积228万平方米,竣工项目41个,完成年度投资项目96个,完成各类建设投资达80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0条,实施了解放路高架桥等3座桥梁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实施了40条背街小巷升级改造和6个老旧小区改造;铺设天然气管网16公里,完成天然气置换1.5万户,新增供热面积9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工建设275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3亿元。实施农村集中连片建设项目15个,对25个村实施了整合搬迁,共拆除近3000户、面积6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52万平方米。2009年底,城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3.6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发展到437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845公顷。自来水供水能力16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总量4759万立方米,燃气普通率达到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4平方米。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日,配套建设了中水回用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成城漷河、北沙河截蓄导流工程,对河水逐级拦蓄净化。投资798万元建成城漷河泉上人工湿地,对废水进行深度净化。主要河流断面城漷河群乐桥、北沙河王晁桥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要求,顺利通过国家淮河流域考核。建立大气环境区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关停3家5条水泥生产线,关停小火电机组2.4万千瓦,拆除瑞达焦化15万吨机焦生产线,治理取缔燃煤炉灶32台,取缔开山采石厂11处,关停拆除14家小香料企业,瑞达热电公司等3家电力企业建成脱硫设施,大气环境质量逐步好转,保障了全运会大气环境。绿色创建取得显著成绩,成功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总量减排扎实推进,连续实现主要污染物双下降。坚持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并举,共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5个,其中COD减排项目5个,减排2725吨,下降7.5%;SO2减排项目10个,减排3180吨,下降6.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167.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65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7.47万人,女性79.73万人;18岁以下28.65万人,18岁至60岁114.84万人,60岁以上23.7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55%。,自然增长率4.05%。,合法生育率达到91.8%。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311元,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1元,增长9.3%;人均消费性支出9608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6825元,增长9.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44元,增长7.2%;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8.5平方米,提高0.9平方米,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9台、电冰箱34台、太阳能热水器38台、空调机16台、洗衣机85台、摩托车65辆、电脑14台、固定及移动电话242部。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共实现企业养老扩面8117人,增长18%。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73181万元,增长13%。农村养老保险实现扩面15147人,征缴养老保险费5040万元。共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68643万元,增长1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1502人、141424人、121000人。
注: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5、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新闻推荐
...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