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荣光 百吨大礼运京城
运输百吨巨石,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在没有电器设备的年代,他们起运所用的工具其实很简单,“铁纹磨、钢丝绳、千斤顶、滚木、各种车辆及大小木材”。就是这些简单的工具,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运输任务。
1953年7月10日,大石料由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工人实施搬运,自开采搬运到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采打时拴上钢丝绳,由山上铺轨溜放,7月11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过转向、转身,第二次加工后,大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重量约为102吨。此时,离开采已经过了41天。
同乐三路,马承彬先生在家中,向半岛全媒体记者回忆了碑心石搬运过程,作为当时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毒品(危险品)队工会工作人员(后为主席),马承彬亲眼目睹了整个搬运过程,“搬运石头使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滑运,就是底下铺道轨,顶上放上槽杠,里面放上黄油,扣在道轨上,搬的时候能轻快一点,拖到下面石材加工厂进行初步加工后,再运输就使用滚运了。工人分工明确,有专门修补道路的,因为当时道路很窄,且多为土路,需要边走边修;有专门搬运滚木的,山石下面都是滚木,工人用借来的唯一一辆拖拉机用钢丝绳拉,走一段就将倒出来的圆木铺到前面,一点一点地挪,一天最多也就拖个五六百米;有生活组,专门负责搭帐篷和伙食,当时工人都吃住在工地,天黑停工,天一亮就开工,非常辛苦”。
经过了麦岛、辛家庄、浮山所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工人们为完成这次神圣的使命而努力着。其实,为此付出的,还有一群人,那就是青岛的老百姓。马承彬说,巨石经过麦岛的时候,“有一户农房碍事了,石头实在转不过弯儿来,经过和当地农户的商议,农户立刻表示可以拆掉房子,甚至说不要补贴;其实不光是这个,当时运石用的托木,是到五莲县找的,五莲县有百年柿子树,木质硬度大,抗压能力强,工作组提出购买,当地农民听说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做贡献,当即说将木头献给国家,不要一分钱”。
在当年的运输工作报告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
“大料通过三个麦岛拆除妨碍交通的5间房屋及墙垣178米,通过后,修复拆除的房屋和墙垣,赔偿损坏的青苗。在赔偿青苗过程中,王家麦岛、徐家麦岛徐垣琢、徐贤玉等人坚决不要赔偿,并称道‘运石料是为了给烈士们建碑,这是光荣的事呀,几千年也不会有这么一回事,踏点青苗算了什么,况且工人踏得还不多,都是看的人踏的,大家绝不能要政府的钱’,体现出对碑深刻的认识。”
更令人感动的是,石碑每到一处,沿途都有群众热烈欢迎,麦岛乡村小学的学生们为辛劳的工人们表演节目,浮山所小学的学生们还跳起了舞蹈,欢唱《拔萝卜》。鲜艳的五星红旗递到他们的手中,一路上,工人们收获的是掌声和感动。
就这样,石碑上了火车,一路运到北京,1953年10月13日上午10时,抵达京城。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所属职工及铁路工作人员百余人,在车站上举行了热烈的仪式,欢迎护送大石料来京的全体工作人员。
任务完成了,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的17名搬运工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饭,并在北京合影留念。他们的代表得到了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并带回了印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字眼的文化衫和奖章。
碑心石运到北京后,纪念碑工地也在按照建设计划稳步推进。1955年3月10日,纪念碑的碑心石安装完毕。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隆重揭幕,“青岛心”展示在了全国人民眼前。
7100多人,7个月,从采石到将碑心石运送到北京,青岛的石匠和群众完成了一次壮举。将近70年的岁月更替,时光流转,“参与开凿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工匠大多已经故去,知道开凿石料地方的人越来越少,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石料场早已成为现代化住宅小区”,纪录片的总策划王元会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根据当年遗留下来残缺不全的老档案,测绘工作者努力求证,确定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开采处,并公布了确切的经纬度数据,东经:120.4343417,北纬:36.08118056。
王绍君导演说:“回顾这段往事,给年轻人带来了心灵的撞击,通过与老一辈石匠们接触,我们体会到那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每一位石匠都非常平凡,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平凡书写着伟大”。
愚公移山,坚韧不拔!青岛的工人用汗水开采、运输天安门广场上的纪念碑,用双手托起来自青岛的“红石”精神,托起了青岛的荣光。我们会缅怀,要铭记,更应传承,一代又一代。
新闻推荐
遍山植松,山岭有平台观海台,登台一望,东西南三面海天一色,波光涛影,历历在目;惟北面之陆地,因群山环阻,不能远眺耳”。这...
五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