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演半个多世纪 “李二嫂”代代出新人
一部吕剧大戏《李二嫂改嫁》响遍大江南北,让山东土生土长的吕剧登上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峰。近70年来,《李二嫂改嫁》历经数个版本,演出5000多场,一代代“李二嫂”创造出特色各异的艺术形象,长盛不衰的经典阐释吕剧艺术的内涵。一部戏,历经半个多世纪,让几代人耳熟能详,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李二嫂”在潍坊又是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姜玉桂初入剧团担重任《李二嫂改嫁》座无虚席
《李二嫂改嫁》在潍坊舞台上出现是潍坊特别市文工团排演的,郎咸芬等主演。1956年下半年,昌潍专区吕剧团向山东省吕剧团学习了吕剧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代表作品《李二嫂改嫁》,这是建团后排演的第一出现代大型戏,从专署到剧团,都非常重视。此时,郎咸芬饰演的李二嫂已红遍大江南北,地方剧团要演好面临更大的压力,李二嫂的饰演者尤其重要。
姜玉桂的付出和努力,剧团领导看在眼里,看中她是棵好苗子,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她形象好,嗓子音质好,能吃苦,成为赢得李二嫂一角的重要砝码。
此前,她只通过电影对郎咸芬的演出有初步了解,因为有导演的指导,她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反倒演出生活感。
姜玉桂是苦孩子出身,推车、挑担、拾草、挖菜、拉碌碡、打场、推碾、扶犁等这些活都会干,在饰演李二嫂时,碌碡拉得很自然,推碾时笤帚往上收米的细微动作、上鞋底时递针的动作,既有艺术性,又有生活性。
“外在行动有生活”,因为会做,姜玉桂在舞台上特别自然。有专业人士评价她饰演的李二嫂生活气息浓:“姜玉桂饰演的李二嫂更注重在生活的体验感受。比如在第三场‘关房门’这一核心唱段中,在演唱完‘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一句之后,她慢慢走到桌边点燃油灯,再接着唱‘对孤灯思往事暗暗伤心’。郎咸芬大师和其弟子的表演方式是在关上房门之后,踩着弦乐点走到桌子旁边,点燃油灯,而姜玉桂与其学生表演则是关上房门之后,脚下一个踉跄走步,在站立不稳的情况下摸着桌子坐定。这样的处理是对生活的捕捉不同,对人物的感受不一,导致最后处理的舞台形象不同。如今潍坊的吕剧团在演出《改嫁》一剧时,演员大多数遵循的还是姜玉桂的表演心得和体会。”
对李二嫂的内在感情,姜玉桂又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呢?“从我母亲那里感悟和体会”,姜玉桂的母亲36岁时守寡,深知寡妇门前是非多,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刻意避开一切可能的闲言碎语。到五莲体验生活时,姜玉桂被安排在一名寡妇家住了十来天,看寡妇的行动和为人处事。通过这些事情,她特别能体会寡妇的心理,揣摩李二嫂的形象,准确地触摸到李二嫂的内心,并在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鲜活生动。
《李二嫂改嫁》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排练,11月在临淄县召口首次演出,主要演员姜玉桂(饰李二嫂)、范兆智(饰张小六)、张淑芳(饰和大娘)、丁月兰(饰天不怕)、魏淑娟(饰妇女主任)、陈锡聪(饰刘大娘)、裴永宽(饰李七)、张云萍(饰小青)。“天很冷,范兆智和裴永宽每人喝了一瓶坊子白干取暖。”姜玉桂说,首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姜玉桂饰演的李二嫂引起昌潍及周边地区的轰动,1957年5月去烟台演出时,剧场里座无虚席。
1978年2月,《李二嫂改嫁》在潍坊市人民剧院恢复演出,场场爆满,一天三场,甚至四场,共演出73场,观众达到7.3万人次。姜玉桂累得患急性渗入肾炎,疼得睡不着。打一晚上吊瓶,第二天再上阵。后期实在没有办法,康宝华每天替换一场,她才有了歇息的机会。后又去昌邑19天,演出32场,胶县、五莲、安丘、潍县、掖县……为演好李二嫂,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姜玉桂拼尽全力。问她共演出多少场,她自己也不记得,老伴程玉声根据她填报职称时的演出场次估算,她演出《李二嫂改嫁》超过600场。
《李二嫂改嫁》一剧,从布景、灯光到效果都是剧团自己创作,团长蒋存厚发电,副团长徐子文画布景。比如第二场打雷,闪电一过,“呱啦呱啦啦”的雷声响起来,那是有人拿着铁页子抖着响。比如下雨的场景,雨滴在布景上画着,用灯光一照,特别逼真,现场一阵阵叫好。“从舞美到灯光用的都是土办法,可效果都特别好。”姜玉桂说,演出成功不是主演一个人的功劳,是全团共同努力的结果。
60余年过去了,昌潍专区吕剧团几经变迁,《李二嫂改嫁》历经姜玉桂、康宝华、秦霞、吕学芹、荣振平/吴金香五代李二嫂传承,至今仍为不少喜欢吕剧的人所念想。
和编剧构思《后传》边排边改共同创作
姜玉桂是《李二嫂改嫁》的第一代李二嫂,亦是《李二嫂后传》中的第一代李二嫂。除了表演,《后传》编剧过程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20世纪80年代初,王兆田(1945-2012)来到潍坊戏曲研究室,住在吕剧团(今鸢飞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东南角)南侧的职工家属楼上,与姜玉桂是邻居。他没事就跟姜玉桂聊:“我刚从东北调来,要在潍坊站稳脚必须得有作品,你给我出个主意吧。”
姜玉桂想,吕剧能迅速打出名声,被大家广泛了解接受的应该还是看家戏“李二嫂”,她说:“你能不能写写李二嫂改嫁后的事情,写一出《李二嫂后传》?”王兆田对这出戏不了解,姜玉桂便把剧本给他,跟他说剧情,“你列个提纲,我帮你参谋参谋”。王兆田很快就创作了《李二嫂后传》的大纲初稿。
虽然剧本构思很快成型,可王兆田并非戏曲专业编剧出身,在舞台调度、舞台动作上并不熟悉,于是他写一场,姜玉桂排一场,他改一场。改到第三稿时,省吕剧团知道了消息,郎咸芬也要来看戏。姜玉桂认真准备,提前背好台词,还差最后一场就排完了。
可就在省里来看戏的前几天,姜玉桂崴了脚,本以为没什么大碍,下午一瘸一拐地到政协参加完会议,却疼得回不了家,到医院一查,骨折。因为这次意外受伤,她遗憾地错过了这场戏。好在剧团的康宝华迅速担起这项任务。
尽管姜玉桂错过《李二嫂后传》的首次汇报演出,但后来的演出中,她依然饰演李二嫂,演出无数场。1986年排演的现代戏《李二嫂后传》成为潍坊市吕剧团的代表作,参加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获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奖。获得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证书和奖金6000元。1987年,该剧由上影导演傅超武执导,潍坊电视台制作成戏曲电视片,获全国二等奖,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2000年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并进京演出,截至2012年演出了上千场。
《李二嫂后传》从第一代扮演者姜玉桂,到康宝华、贾海娥、陈瑞、金燕,至今已传承五代,可见这出戏的魅力。
裴永和扮演李七无赖形象入木三分
出生于1948年的裴永和是潍县东关人,1976年进入昌潍专区吕剧团时,他大哥裴永宽(《李二嫂改嫁》的第一代李七扮演者)已经调到省吕剧团。1978年2月,《李二嫂改嫁》恢复演出,裴永和接过“李七”的角色。
一些场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李七去找张大娘,给张小六说亲,坐在炕头上搓着脚、喝着茶,裴永和把人物的那一副二流子、无赖的无耻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演的李七深入人心,走在街上时,人们冲他喊“李七、李七”,一段时间这竟成了他的名字。
从1979年起,剧团分两队演《李二嫂改嫁》,他和姜玉桂一起,分在一队,演出了多少场,他也记不清了。
到《李二嫂后传》时,他依然演李七,不过此戏中的李七已改邪归正,感到过去很对不住李二嫂。“时过境迁天地变,如今我李七不似当年。自从实行生产大包干,我收酒瓶满街喊,蹬的那个车子一个劲地转,跑遍了全县,头二年我一月能挣一二百块钱,李七我做梦也没想到能有今天。”采访中,裴永和唱起“时过境迁天地变”选段,似乎又回到戏中。
1988年退休后,剧团返聘他继续演李七近3年。2011年建团55周年纪念活动,在剧团3楼排练厅演出《李二嫂后传》,裴永和继续演李七,唱到“玉山啊,乌鸦反哺都知恩,羊羔跪乳佳话传……你手拍胸膛想一想”选段时,拖腔很长,赢得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临时接演李二嫂角色康宝华不负众望出彩
出生于1943年的康宝华是潍坊市吕剧团《李二嫂改嫁》《李二嫂后传》的第二代传承者,也是潍坊吕剧发展史上的优秀演员。
1959年底,她报考昌潍专区吕剧团,唱的是《李二嫂改嫁》的选段《借灯光》,考完后剧团领导说研究研究再给个信,她一听急了,非要个准信,说:“我有工作,能录取我就录取,不能录取的话,我回去继续工作。”魏福祥等在后台开会商量,过了一会儿出来说:“你回去等着调动吧。”
康宝华进入剧团跟着练功排戏,新鲜感过后,开始觉得苦恼,但这些并没有难倒她,反倒激起斗志,凡事从头开始,坚持苦练下去才能取得成就。4个多月后,她走上舞台,扮演《借年》中的嫂子一角,毕竟时日尚浅,台步走得不标准,演出结束她认真总结反思。
康宝华进入吕剧团时,《李二嫂改嫁》已排演多年,她很喜欢李二嫂这个角色,跟着姜玉桂认真学,琢磨唱腔,想着“唱出感情,唱出人物”。她也有自己的想法,试着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机会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1978年,《李二嫂改嫁》恢复演出,她迎来上场演出的机会,除了在人民剧院演出,还到各地巡回演出,共演出百余场。
1982年,康宝华收到一封观众来信,对其扮演的芳嫂(吕剧《芳嫂》的主角)和素君(《夺婚记》主角)两个角色大加赞赏:“唱腔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动作是那样的自然,恰如其分地突出人物性格。”芳嫂这一人物不好演,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滋味都得有,康宝华“演得逼真,就像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样”,以人物强大的感染力感动观众。
1986年,吕剧团准备推出《李二嫂后传》参加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在开幕前九天,饰演李二嫂的姜玉桂骨折,不能继续演出,康宝华急急上马,最终获表演奖。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康宝华十分感慨。她并没有参加前期的排练,也没有接触剧本,接到演出任务时距离正式演出不到一周,七场戏,一天学一场,背台词,做动作,琢磨唱腔。
演出结束后,主演们参加座谈提意见,一进门,有位康宝华并不认识的领导说:“你演的李二嫂?扮相太好了。”省吕剧团导演沈涛说:“康宝华不简单,几天就排出戏来了。”她的演出得到一致好评。
接到任务时,如何刻画好《后传》中的李二嫂,进入角色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康宝华动了心思。现在家中仍挂着一张她46岁时扮演李二嫂的剧照,轻淡的俊装,鬓角头发泛着一点白,不用多言语,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李二嫂,这是她在化装上花的心思。
服装方面,她做出具有年代感的改变,奶油色褂子搭一件毛坎肩,展现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靠勤劳发家致富。在人物关系方面,康宝华进行了总结和设计:“李二嫂对天不怕孝、对李七帮、对儿媳妇教,总之是要体现她的胸怀大度。”如给天不怕送鸡蛋是孝心的体现,帮李七搞副业,交流时眼神要真诚,稍不真诚容易导致误会发生,在表演时紧紧抓住真诚这一特点;对儿媳妇的教育中,既教育又表扬,掌握方法。所有表现,总结成“胸怀大度”一个词。同时,她把《改嫁》中的一些动作借鉴到《后传》中,比如“拍腿”的动作,能让观众通过一个动作联想到李二嫂的前前后后。
康宝华入戏快,入戏深,常走出不来,整天处在角色中。有一次在昌邑卜庄演出,演到第六场,小辣椒把李二嫂赶出门,婆婆天不怕和儿子张玉山把她接回家,李二嫂很感动。一场结束,康宝华到了后台,台上的情绪还在,趴在服装案子上放声大哭,村党支部书记问她:“怎么了?怎么了?”她这才止住,后面还有一场呢。
勤奋刻苦地学习磨练,永不满足地追求探索,使康宝华在吕剧表演艺术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塑造出一批真实可信、风采各异的舞台形象,尤其是饰演的“嫂子”形象,更为观众津津乐道。在《出嫁》中她饰演雪芳嫂,获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演出月优秀表演奖。她演过《双玉蝉》《寻子记》等近百个剧目,主演的《李二嫂后传》获得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证书,之后还继续演出。
◎相关链接
姜玉桂的艺术人生
1956年春天,全国第一届职工会演在北京举行。来自山东省平度县的一名普通缝纫女工,凭借吕剧《王小赶脚》中“二姑娘”一角,斩获一等奖。这名女工就是姜玉桂。
姜玉桂出生于1936年,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过世早,姐姐18岁出嫁,她很小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13岁起跟随舅舅到厂里学徒,做缝纫活贴补家用,后成为平度工人福利服装店工人。
生活的磨砺,养成她泼辣的性格。虽非从小学戏,但在文艺方面的天赋让她在厂里崭露头角。结缘吕剧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天,工厂的大喇叭里播放吕剧,优美的旋律和曲调很快在她心里扎下根,后来她利用业余时间排演的《王小赶脚》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职工会演几个月后,昌潍专区决定成立吕剧团,郎咸芬、钱玉玲等都已调到山东省吕剧团,昌潍地区的吕剧专业演员十分短缺,于是,全国文艺会演的获奖者、各地的吕剧爱好者进入抽调名单,其中包括姜玉桂。接到调令时,她高兴得傻了眼,进剧团能享受国家干部工资待遇,每月24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竟落到自己身上。
可母亲并不同意,家族的人也反对。当时,姜玉桂已是平度工人福利服装店一名成熟的缝纫工,计件工资,每月能发几十元,母女俩一个月能挣70元,家里生活不错,何苦到剧团唱戏受那个苦,况且莱阳地区已经开好证明,要调她到莱阳被服厂,参加业余文艺活动,还答应给她母亲安排好工作。
姜玉桂左思右想,对戏剧的热爱,让她放下一切,铁了心要到吕剧团,第二天就跟着徐子文来到潍坊。
对于非戏曲专业出身的姜玉桂而言,进入吕剧团面临着另一重考验。建团时的女演员中,年龄最小的15岁,大多数人十七八岁,她最大,已经20岁,过了戏曲功夫开蒙的黄金时期。面对繁重的戏曲训练,她没有退缩,没有害怕。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数倍于人的努力。别人练一个小时,她练三个小时。剧团规定早上7点起床,7时30分吃饭,她给自己定的时间是6时起床练嗓。在身体骨骼已经定型的情况下,她硬生生地从零开始,练功劈腿,下腰摔叉。
演出的成功让她得到很多荣誉,1958年7月出席山东省第二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剧团领导对她重点培养,让她参加团代会、妇代会、工会等社会活动,但她始终没忘记演员的职责,坚持在演出第一线,在各地巡回演出。
1960年5月,姜玉桂出席山东省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
1962年,姜玉桂的大儿子出生。月子23天时,她接到参加政协会议的通知,五天会议期间,她趁着休会回来喂奶。政协会议刚结束,又接到赴青岛演出的任务,她和母亲带着孩子到了青岛。岂料,当晚又通知她到济南拜师,拜的是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
她和母亲带着孩子连夜回潍,第二天一早同赴济南。两个多月的时间,她跟着尚小云学习了两出尚派看家戏:《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功夫得到深入的打磨和拓深。“《昭君出塞》学马趟子功,《失子惊疯》学水袖功,我的水袖在剧团数一数二,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她学到了尚派精髓,并在以后的剧目创作中灵活运用。
孩子过完百日时,她刚好学习结束要返回潍坊,尚小云送给孩子四元压岁钱,给她画了一幅牡丹。
姜玉桂主演剧目百余出,代表作品有《井台会》《王定保借当》《双玉蝉》《穆桂英挂帅》《生死牌》《秦香莲后传》《李二嫂改嫁》《李二嫂后传》《朝阳沟》等。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新中国40周年以来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2009年当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市100位时代功勋人物”。
新闻推荐
《鲁游记》之五莲篇(上) 窦家台子登大台山青果香引客来 (A2版)
五莲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五莲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