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干的情怀 ◇ 尤洪庆

临沂日报 2019-11-09 10:59 大字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我,打记事起就吃地瓜和地瓜干饭食,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顿如此。现在看来,地瓜干是粗食淡饭,年轻人不屑一顾,但它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生的记忆,我们也被统称为吃地瓜干长大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们最期盼最欢快最繁忙的季节莫过于秋收时刻。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去刨地瓜,大红大红的地瓜一墩结三五个,大的三五斤,小的也有几两重。堆积到一块后,生产队长号召大家估重量,有说这一堆三千斤的,有说四千斤的,最后估重多少由生产队长来决定,然后按本队人口数用地瓜实重均分。有一次,一大堆地瓜分完后还剩了一个小地瓜,这回估重的大叔可出名了,故事一直传到今天。分完地瓜后,各户就忙碌着切地瓜干晒了,全家齐出动,大人切,小孩晒,好一派繁忙景象。遇上下雨天,人们又纷纷抢拾未晒干的地瓜干,阴雨连天就更麻烦了,面临地瓜可能烂掉的危险,大人们常常为来年的度春荒而担忧。深秋大多为晴好天气,一次就能晒干,人们又露出丰收的喜悦,来年度春有保障了。

把地瓜干做成熟食是妈妈们的绝活。我妈妈做地瓜干饭食的种类较多:地瓜干煎饼、地瓜干糊糊、地瓜干窝窝头、地瓜菜和地瓜干菜样样拿手,偶尔也包地瓜饺子,并且一贯实行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方针。

父亲为生计年头到年尾总是忙里忙外。听说诸城五莲一带可以用玉米兑换地瓜干,一斤能换地瓜干两斤多。农闲时节,父亲伙同本村好友推上独轮车北上二百里外的山区五莲兑换瓜干。山区的地瓜,水分少且含淀粉多,切成地瓜片晒干后平板、厚实,属地瓜干中的上品,制作煎饼或糊糊,既好吃又出数。

以地瓜干为主食一直延续到1980年,那一年,我们村男女老少一致赞成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一年,我们村所有的家庭以及广袤中国大地上的百姓告别了忍饥挨饿、糠菜粗粮,迎来了精米白面、衣食无忧的年代。

那一年,我们全村男女老少像过节一样笑容写在脸上,多数家庭的孩子穿上了新装。那一年,我乘着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

新闻推荐

彩票公益金助力脱贫攻坚

石场乡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项目,修建生产路20.86公里,新建塘坝11座、拦河坝5座、大口井15眼、...

五莲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五莲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