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神奇,甜水河清 树有根、水有源,许家村的动人往事

半岛都市报 2019-11-05 05:19 大字

文/图半岛记者张文艳

许家村在青岛的西南边,濒临日照,现有人口400多人,村子不大,有10个姓氏定居,八成以上的居民姓许。时光沧桑流传,许家村的后人不少在外地工作、生活,所以村子里显得异常静谧。但他们的根基在这里,连同他们对家乡的关注,对家乡那口古井和那条甜水河的记忆,都愈加清晰。为此,半岛记者赶赴许家村,采访了村民,参观了乡村记忆博物馆,并在淘雨亭和崇德尚文亭前驻足,感受和追溯一个姓氏、一个村庄的非凡来历。

“淘雨”井,神奇古井牵动许氏乡情

“许家村原有吃水井两眼,位于前街北侧祠堂左右,相距八十余米,尤以西井水甜泉旺,汲之不竭,素有逢旱淘井得雨佳话,村人尊崇,自三百六十余载,井水养人功德无量。一九八六年自来水入户,结束上井担水劳累,仍以此井为源,又二十四年村西新井启用,古井封存。

《周易》曰:改邑不改井。井有恒德中正刚毅,只予不取,日汲日新,惠泽无穷,村中辈辈感其恩明其理效其德,互助共济业兴人旺,福祥绵绵……”

怪事:一淘井就下雨

“淘雨亭”,灰瓦飞檐,红柱凉亭,古色古香,亭下为古井,汩汩水源流淌了数百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许家村人。亭旁墙壁上,记载着这段《古井立亭记》,许家的故事便从古井讲起。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村支部书记许志强请来了村里的两位老人许衍涛和许家臻,两人都已86岁高龄,说起古井往事,他们讲起了流传已久的“神奇故事”。

许衍涛老人说,村里流传着淘井就下雨的传说,不能不说是真实发生的怪事。以前水井里泥沙很多,需要用竹筐过滤,“不管是什么天气,只要下井淘井,天上就会下雨,真神了,不管雨大雨小,反正肯定下”。所以与古井相连的水系有着龙脉的说法,许衍涛老人说,他记得家里的父辈们讲过,刚开始淘井的时候,触动了西北角的一个泉眼,泉水突然喷涌而出,人还在井里,千钧一发之际,一位村民从家里慌忙拿来了棉被,堵住了泉眼,才缓解了险情。“后来人们说泉眼是来自五莲山的龙潭水”。

树有根,水有源,泉水的奔流似乎在探寻着许家人迁来的方向。

许家村顾名思义,是许姓人聚居村,那么,村里的人是怎么来的呢?

于是,走进村委会里的乡村记忆博物馆,一探究竟。

一幅幅画面,一个个老物件,如时光机一般,带我们走进一个有关迁徙、关乎生存的故事。

追溯:骨肉分离迁来此地

许家村许氏的来源可以从安徽说起。《海曲许氏迁徙史》记载,许士德、许士能、许士勤三兄弟为避战乱,自安徽歙县起家投奔许氏先迁海门族人孟卿公,去了海州短暂居住。明初朝廷迁移政策规定,兄弟不能迁居一处,所以迫使兄弟三人分开居住。

长房许士德分居尚沟;次房许士能分居许家园;三房许士勤分居青口。随后,又几次在明朝政府主导下的几次迁移,“长房五世祖之一支于1505年自尚沟分居五莲许家店子(今名邱家店子),1555年之后,后裔散居于许家店子附近各村以及五莲诸城交界处一带。六世祖数人自尚沟分居于东陈疃、中陈疃(城顶前)、西陈疃一带,其中一支六世祖自陈疃迁居五莲许家庄;七世祖一支迁居诸城枳沟镇赵庄村,七世祖三支迁居莒县分居于大小双墩坡,大小许家庄、阎庄、岳家村等;九世祖氏携三子自尚沟迁居迁居五莲上官家沟”。

骨肉分离,一次又一次。

三房六世祖一支留居赣榆青口,后裔八世内迁许家顶村,后裔分居该村附近一带各村,六世祖讳福来后裔自老古窝分居于莒南西兰墩、许家黄庄、许家摊井、许家孟堰等村,其中一支九世自许家摊井外迁枣庄峄城区牛山后村;六世祖有才后裔七世之二、三两支迁居诸城一带。

我们重点要介绍的是二房许士能,他的后世,也就是五世祖讳元、成、强三兄弟自许家园分居日照碑廓镇下湖村及莒南崖沟庄,后裔明末迁居连云港分居于前后许安村。六世祖人口比较多,许治隆分居许家园附近,后裔八世祖许学仕迁到了莒南许家派庄;许治安后裔迁居费县;许治化迁居涛雒栈子;六许福隆迁居许家沟;许仕隆迁居许家大庄今白云村,许文隆迁居大官庄,许汝孝、汝弟兄弟自许家园分居胶南大场镇吉湄村,后裔散居于泊里镇封家庄、季家村、海青镇许家村等;许道隆后裔,七世祖许涵迁居许家庵、明照县,许沐迁居灵山卫,后裔分居于郑戈庄、夏河城等,现后裔基本居住于胶南泊里一带。

这就是海曲许氏迁徙的脉络,伴随着亲人的离别。

许氏来到今日的许家村时,已改朝换代。清朝初年,许应登、许应选堂兄弟携家带口,从大场镇殷家庄出发,在夏家村住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夏姓迁走,许氏繁衍愈繁,村庄就改名为许家村,时至今日。许衍涛老人,夏家的祖坟至今还在村里。

许家村“土壮民肥”,过了百年的平静富足生活,然而社会动荡、灾害频发,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为了生存,从许姓九世祖开始,人口不断地外迁到周边地区的十几个村庄。尤其是清末民初,出现了闯关东的高潮。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关外的土地肥沃,于是百姓潮涌而至。

谁愿背井离乡?谁知背后的辛酸?

山东人北上东北,同时也带去了山东的文化。这便是交流的作用。源源不断的许家人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生存而奔波着。直到1949年后,仍有到东北谋生的许氏后代,所以,现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许家村人口,甚至都超过了本村的人口。

即便相隔千里,他们仍是一家人,逢年过节,上东北走亲串友是许家人的习惯,而回到家乡探亲祭祖,也是闯关东许家后人的习俗,这里,有他们的亲人,有他们的根基。

新闻推荐

“枫桥经验”的日照实践

近年来,日照市司法局抢抓发展机遇,深耕基层,精准发力,逐步构建起衔接顺畅、运行高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

五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