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馒头之余,与纸墨为伍 馒头店里的“书法家”
本报讯(记者 隋言晨通讯员 钱玉军) 走进位于五莲县育才家园西沿街一处不起眼的门面房,记者首先被北墙挂着的一幅隶书字画所吸引,细看上书内容为欧阳修和杜牧的诗句,整体端庄秀美,布局合理,章法严谨,颇具欣赏性。
再往里看,便是一屉屉蒸好的馒头以及和面机、蒸柜等各种做馒头的机器。
馒头店主人胡太亮自小就喜欢书法,上小学时练过楷书,高中毕业后转为隶书,一练就是20多年,从未间断。
胡太亮做馒头之余,便与纸墨为伍,每天晚上在家里练字3个小时,或临贴、或思考、或创作,将人生感悟、快乐忧伤寄情于笔端,化为线条与墨迹肆意挥洒。
五年前,胡太亮偶然得到了隶书大家张继的视频教学,如获至宝,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经过仔细揣摩体味后,他的隶书书法如重获新生,有了质的飞跃,作品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生活中胡太亮非常节俭,不抽烟、不喝酒,家有两个孩子上学,母亲尚在也需要照顾,家里的全部开支全靠卖馒头的微薄收入来支撑。练字需要笔墨纸砚,而宣纸对他来说都很奢侈,他平常练字全都是用毛边纸、水写布,偶尔需要创作一幅胸有成竹的作品时,才舍得用上一张宣纸。他陶醉于书法,对于参展参赛等名利之事如浮云,而对于亲戚朋友索字,则毫不吝啬,有求必应。
“字如其人”,虽然胡太亮干的是粗活,但言谈举止透出的却是温文尔雅,长期的艺术磨练和熏陶改变了他的内在心性,影响着他的行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孩子从小就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孩子都学画兼练书法。
文化是文明家风的基础,书法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胡太亮这位市井里的“书法家”,正带领自己的家人走在充满书香的幸福道路上。
新闻推荐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五莲县公安局监管大队政治教导员孙金友 一直勇往直前,才是军人本色
孙金友(右一)与同事一起探讨工作。巡逻时遇可疑车辆追捕中遭歹徒威胁说起孙金友,不得不说一说9年前的那次枪...
五莲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