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造血式扶贫的日照解读

黄海晨报 2016-11-18 00:00 大字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今年年初召开的日照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迅速掀起了日照市***的大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于是,一个个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脱贫“金点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统筹/策划 刘佳秀 采写/本报记者 黄建玲

省定重点贫困乡镇5个,省定贫困村130个,市定贫困村17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6022户、贫困人口117975人,其中未脱贫26454户、44129人,今年日照市计划减贫26000人……

面对这组沉甸甸的数据,日照市立足启动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找到了合适的“金点子”,踏上了“准路子”,从资产收益、筑巢引凤到扶贫车间、孝德基金、光伏发电等脱贫法在日照市遍地开花。扶贫“金点子”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是“根”。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支撑。10月28日,天气些许微凉,记者来到东港区陈疃镇杨家山子村,这里发展起来的“贫困户+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

杨家山子村把全部贫困人口纳入美华农业专业合作社,将20万元扶贫资金量化为400个股份,55名贫困人口人均持股7个,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项目。今年4月仅春季一季14亩大棚土豆就收入达9.8万元。“现在第二季芋头、大葱、大姜等蔬菜种植生长良好,预计每亩收入5000元,预计全年贫困户人均可实现分红2800元;同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在合作社打工,实现劳务收入4000余元。”陈疃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孟凡功介绍,为增加合作社收入和对贫困边缘户的带动,他们还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将今春新建晚熟桃园30余亩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并与春和超市、农夫田歌等连锁超市达成产销一体化合作协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要想富,就得找准路。同样像杨家山子一样的沈疃二村、沈疃三村和惠家庄三村将产业扶贫资金进行整合,成立合作社发展大棚黑木耳立体种植、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和高效蓝莓种植,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当年见效脱贫,又能与长期脱贫致富相结合。

10月28日,在黑木耳立体大棚里,成串的菌棒上黑木耳已“崭露头角”,这些脱贫致富的“棒子”仅秋季就可实现15万元的纯收入,预计全年人均可实现3000元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可实现收入5000余元。打工有收入,收益能分红,精准的扶贫举措保证了贫困户的稳定脱贫。“每个月都能从青山羊养殖合作社领到1500元左右的工资,除了打工挣钱,我还是合作社的股东,一年能分到1000元的红利且逐年增加。”三庄镇前高庄村村民刘相英向记者说,收入提高了,她幸福感倍增。

按照“集体饲养、农户散养、合作出售”的运行管理模式,前高庄村从青山羊身上找到了帮助贫困户的生财之道。“目前,我们合作社已完成一期投资96万元,圈一、圈二已经投入使用,引入种羊存栏120只。计划今年年底至少有50只羊上市。”前高庄村支部书记兼合作社董事长高明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规模。

无论是陈疃镇还是三庄镇,他们都“精准”地找到了致富“金点子”,再通过“政策+项目”对接,使政策落地有了根基,也使项目争引有了源头活水。借“光”生金 破解脱贫难题

发展光伏产业是日照市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选择。在日照市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80%的户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对这些贫困人口,发展光伏项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从“产业规划”制定实施,到多元投入精准发力;从因村制宜的摸索试水,到光伏项目的遍地开花,五莲县高泽镇以屋顶等闲置资源为主战场,围绕打造“光伏小镇”,赚取“阳光收入”,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成就了阳光下的“扶贫经”,借“光”生金,既保证了贫困户脱贫之路又破解了无劳动能力脱贫难题。截至目前,高泽镇已投资480万元,规划建设光伏电站18处。项目建成后,直接受益贫困户305户,户均增收1400元。

窑头村位于高泽镇西部,是市定贫困村,村庄90%以上是山岭薄地,没有特色资源,增收困难。“除了山,就是一些零星的耕地,想发展可以尽快见到效益的产业项目,太难了。”高泽镇党委书记崔祥华说道。

高泽镇在为窑头村筛选扶贫项目时了解到,早前村集体投资15万元,利用村委屋顶建设了20kw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1处,已于7月10日并网发电。该项目收益的70%分配给贫困户,每年用于扶持贫困户的资金可达3.15万元,贫困人口户均1750元,人均875元。

窑头村在创新资产回购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扶贫政策,积极探索光伏扶贫与扶贫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为该村贫困户拓宽了脱贫致富路。

与窑头村不同,秦家庄村属于非贫困村,针对贫困户没有专门的政策、资金支持,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据悉,在五莲县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了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82%以上,多数村庄面临着如秦家庄村一样的困境,分散插花式贫困问题非常突出。

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泽镇探索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由村集体自筹资金15万元,建设20kw分布式发电站1处,在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资产量化和折股过程中,将建成的光伏电站项目列入经营性资产资源清单,单独量化和折股,用项目收益设立专门的扶贫股,帮助贫困户脱贫。

以高泽“光伏小镇”为代表的光伏扶贫模式,已成为五莲县非常重要的脱贫攻坚方式,并在全县面上强力推进、遍地开花。

扶贫成果周期长 预支红利解“困境” 孝德基金 助力老人安享晚年

部分贫困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扶贫成果周期长,再加上老龄化严重,使贫困户同步脱贫遇到难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预支红利脱贫法应运而生。“我和老伴刚领了2000元红利,这钱对我们这个贫困户来说帮了大忙了。年纪大了,就怕有病,钱都花在买药上。幸好有这政策帮扶,让我们生活有了奔头。”莒县库山乡解家河村解则运向记者介绍,随着年龄的增大,家里的地也种不了了,正好现在流转出去,以后等着拿分红。

今年66岁的解则运,年轻时因事故落下腰部残疾,干不了太重的农活,平日里就靠收废品维持生计。而他的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已经做过两次手术,再加上神经性疾病,一个月光买药就得600多元。

解家河村属省定贫困村,未脱贫的有22户32人,再加上村内老龄化现象严重,山岭薄地多,土地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库山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引入工商资本,以企业运行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我们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为此我们想到了整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目前已与莒县志强石业有限公司初步达成股份制合作协议,双方采取联合入股种植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争取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家河村支部书记解则江说,土地流转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集体收入,而这部分集体收入也将会用在村里的老人身上。

解则江说,未来有了收益,他们会利用集体收入在村头建立20间老年房,用来赡养老人,一日三餐进行供养,保证老人有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解家河采取土地+基金(产业项目资金120万)+企业+贫困户(农户)的形式种植桃树,村民以土地和基金作为股金入股分红,找到了让贫困户脱贫的“准路子”。

“合作社未取得效益前,企业保证对每个未脱贫的贫困人口,每人每年提前支付1000元红利,发放到全部未脱贫户手中,以帮助他们解决未见效益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3年后产生效益,再将这部分预付款逐步扣减回来。”解则江介绍,企业还与村达成用工协议,优先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活干有钱挣,实现家门口再就业。

该村企业与村民共赢的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让贫困户奔向了致富路,还辐射带领周边万家山、茶沟、大福照3个省定贫困村的150余户贫困户,300多贫困人口进入市场。企业与销售公司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进行销售,企业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储备充足货源,有效规避未来有市无货供应的风险,形成良好的带动脱贫示范致富效应。“百善孝为先”,说出了“孝”的重要性,年迈的父母“老有所养”少不了子女的关爱,赡养父母更是千古不变的义务。

对于贫困的老年人群,自身无力脱贫,再加上子女赡养不到位,便出现了导致物质保障跟不上,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日照市首先在莒县桑园镇大库沟村、库山乡解家河村、峤山镇吴家岭村等进行孝德基金试点工作。试点发现,村民对孝德基金认可程度高、缴纳资金热情高,社会反响好,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捐助,引领子女自觉养老”的农村养老新路子。

10月25日,解家河村的张玉修又领到了每个月660元的孝德基金红包,其中600元是来自子女上缴给村孝德基金理事会的赡养费,另外60元是在赡养费基础上给予10%的补助。每个月能领到孩子们给他的赡养费,手头宽裕多了,想去买点什么也不会再犯为难了。“有了孝德基金等于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去买东西心里也有了底气了。”张玉修说,在这个时候发现了孩子多的好处,一个月660元,足够他们的开销。

据了解,孝德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老人子女赡养费、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款、村集体补助金(村集体无收入的由上级孝德基金补助资金或财政专项资金来补差)。

子女赡养费由村孝德基金理事会每季度收取,按照每位老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向其子女一次性收取本季三个月的基础赡养金,赡养金共设100元、200元两个档次,收缴后统一入账并公示。

按月发放孝德基金,一般在子女上交赡养金的基础上给予10%的补助,100元、200元档次的,补助后分别为110元、220元。老人本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且子女也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放标准为每月110元/人。

“有没有遇到不主动提供赡养费的儿女?”面对着记者的疑问,解则江告说,孝德基金的发放都会在村里公示,谁家孩子交了,谁家孩子没交,交了多少,都一目了然。就算真遇上不孝顺的也会顶不住大家的舆论压力主动上交的。不过,目前还没有遇上,政策下发后村民都很认可。

孝德基金的推出,帮助了无能力脱困的贫困老人,又弘扬了孝文化,一举两得。再加上村里其他的脱贫之策,老年人摆脱“穷根”成为必然。到2018年孝德基金将在日照市全面推开。

据了解,截至11月15日,全市已有1745个村启动了孝德基金工程,占全市总村数的62%,其中949个村完成了基金募集工作。村级共接收爱心捐赠391.77万元,惠及农村老人3.2万余人。

扶贫上“保险”织就“安全网”

目前,日照市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的关键时刻。各个扶贫项目也已落地开花。如何保证项目的实施科学化、时效性、规范化以及实施后的项目收益长久性?为此,日照市成立扶贫项目评审委员会来保证督促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同时,为扶贫项目“上保险”,织就一张“安全网”。

保险扶贫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化解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东港区不断探索完善“保险扶贫”新模式,为全区所有贫困户购买“脱贫小康意外伤害保”,为所有产业扶贫项目购买设施农业财产保险,为精准脱贫“上了保险”、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吃上了“定心丸”,达到了户脱贫无忧、村摘帽无险、镇发展有底的良好效果。目前,东港区财政投资83万元,为7777户贫困户和39个产业项目购买了保险,总保额接近8.3亿元。

“我们制定了《东港区保险扶贫合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保险险种、保额、承包范围和保险公司,购买的设施农业财产保险、“脱贫小康意外伤害保”保费全部由东港区财政承担,用市场的手段构筑起贫困户‘因灾、因意外等非主观因素返贫\’的安全网。”东港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

为把保险扶贫这一有效脱贫措施落实好、实施好,在今年9月,东港区选取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两家公司作为试点,分别承保“脱贫小康意外伤害保”和设施农业财产保险。第一批试点村涉及13个产业项目、1404户贫困户,合同总保额超过1.6亿元。

为了强化管理,细化保险种类,东港区对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意外伤害保”全覆盖,并对保险范围最广、群众满意度反映最直接的“脱贫小康意外伤害保险”,实行动态管理、精准纳入。并与保险公司及时对接,将预纳入的登记在册,随时进行数据维护及更新。同时还对设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本着“成熟一个,投保一个”的原则,区分不同险种,分别予以保障。

目前,东港区已开展大棚类保险、光伏类保险、果树类保险、养羊类、露天葡萄类5个险种,分别为全区已建成的日光温室、冷棚,光伏发电设备,苹果、桃、葡萄,以及规模化养羊等进行投保,保额达到953万元。扶贫项目上了“保险”,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织就一张牢固的“安全网”,有效缓解贫困群众“因灾、因意外返贫”问题。

扶贫开发结硕果,扶贫开发惠百姓。从“扶贫”到“脱贫”一字之变,凸显了日照市打赢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有了脱贫的“金点子”“准路子”,如今,日照人民已经从扶贫开发项目中切身地感受到了扶贫开发带来的实惠,正期盼着更多的扶贫硕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与希望。 

新闻推荐

我想当老师

五莲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九班杨志丹指导老师秦泗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小时候我的理想很多,想当科学家、发明家,想当设计师,想当小贩,甚至想当卖雪糕的阿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