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管好看好用好扶贫的“钱袋子”

日照日报 2016-10-18 00:00 大字

统筹/策划 刘新英 采写/本报记者 孙向阳

当“造血式”的***模式在港城落地、生根、发芽,扶贫资金的来源、使用、监管问题备受各方关切,日照各级扶贫任务承担者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以对贫困群众长远幸福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核心提示

举全市之力的脱贫攻坚,到了“真帮真扶”阶段。

与之相印证的是一组温暖的数字,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860个,完成投资36.5亿元,受益贫困人口8.3万人,预计今年将带动2.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今年年初,“十大***行动”打响了日照的脱贫攻坚战。从建章立制打牢基础,到产业造血切断“穷根”,再到主抓项目瞄准长效,啃“硬骨头”,解“大难题”、淌“深水区”……

如今,当“造血式”的***模式在港城落地、生根、发芽,扶贫资金的来源、使用、监管问题备受各方关切。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日照各级扶贫任务承担者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以对贫困群众长远幸福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管好看好用好扶贫的“钱袋子”,使得***在日照更趋深入、更趋深刻。

***,公平公正不是搞平均

本报记者 孙向阳

扶贫到了真帮真扶的阶段,尤其是随着扶贫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年底就面临着第一批扶贫资金红利的分配问题。如何公平公正地让贫困户获得收益?这成了日照市扶贫大考面临的新难题。

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谢飚认为,要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就不能搞“平均”,而是要处理好村与村、村与户、户与户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的题中之意。

其一是村与村的关系,这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无法“平均”。

全市2900多个村,其中300个贫困村是省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有资金、有项目支持来实现脱贫。其他2000多个村作为扶贫非重点村,非但没有直接帮扶政策、资金,插花式分布问题也非常突出。据统计,全市63.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平衡处理好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破解问题的关键,是千方百计做好非重点村的***。”谢飚说。

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日照在全省率先实现小额扶贫信贷县域全覆盖,在各区县,金融扶贫尤其是小额扶贫信贷,成为非重点村脱贫攻坚的有力手段。

数据显示,全市已放贷或完成相关放贷手续的富民农户贷28笔133万元、富民生产贷18笔4985万元,共带动997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可以预见,小额扶贫信贷将在非贫困村扶贫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伏扶贫中,针对非重点贫困村如何上项目,各区县都在积极探索,大多由区县政府成立国有独资企业,由企业统一融资,统一招投标建设,统一管护,实现利润惠及贫困户。

资产收益扶贫方面,近年来已有大量的国有资金投入到这些非重点村,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进行折股量化,变成经营性资产,注入到市场经营主体,将资产变收益,从而帮扶贫困户脱贫。

除此之外,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都惠及全部的贫困人口。同时,调动社会各行业、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参与到扶贫开发中,使得社会扶贫成为解决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方式。

其二是村与户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人的分配问题。

具体到一个村,扶贫项目有了收益,该怎么分配?特别是重点村,既有村“摘帽”的问题,还有贫困户脱贫的任务。

对日照市而言,资产收益扶贫的创新恰恰解决了这个现实问题,“确定了贫困户分享比例,设立了优先股和分红底线”,《关于创新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都有明确的界定。非重点村没有“摘帽”的问题,可以全部用于贫困户的脱贫,当然它们资源更少,如何解决扶贫资源资产是最大的难题。

其三,是户与户的关系,这是不平衡有差别的收益分配问题,不能“平均”。

一个贫困村里,户与户之间除了致贫原因不同,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有收入与无收入,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都会造成贫困程度的差别。

这就决定,扶贫项目的收益分配不是对所有的贫困户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每个户贫困程度的不同,进行有区别的分配,才能有效地扶贫助贫。那么,分配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现成的经验可循,这也是各区县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均分钱的做法只是初步的公平,对扶贫来说,不管是处理哪一种关系,有区别的对待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的确,各地贫困状况、贫困数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扶贫根据实际情况施策,才能做到真“精准”。如果扶贫上搞平均,既不是***的本意,“平均”扶贫也更难脱贫。

项目带动,造血扶贫,做大民生蛋糕

走进高泽镇窑头村村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闪着耀眼光芒的深蓝色光伏板,对村里的贫困户来说,这些光伏板现在可是“摇钱树”。

曾经说起窑头村,村民总要长长地叹口气。这个位于该镇西部的市定贫困村,村庄90%以上是山岭薄地,“想发展可以尽快见到效益的产业项目,太难了!”

然而,这一切,随着光伏电站项目的建设,正在发生改变。

原来,该村村集体早前曾投资15万元,利用村委屋顶建设了20kw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1处,并于7月10日并网发电。

“我们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对村集体光伏电站项目进行了回购,转为产业扶贫项目”,高泽镇党委书记崔祥华告诉记者,光伏扶贫,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定,这些优势既弥补了窑头村的区域劣势,资产回购也让贫困群众能尽早享受产业扶贫资金的“红利”。

据介绍,该项目年用于扶持贫困户的收益可达3.15万元,贫困人口户均1750元,人均875元。

不仅仅是窑头村。从“产业规划”制定实施,到多元投入精准发力;从因村制宜的摸索试水,到光伏项目的遍地开花,五莲县高泽镇围绕打造“光伏小镇”,探索创新资产回购、扶贫信贷、村企合作、股份改革等光伏扶贫模式,成就了阳光下的“扶贫经”。

“精准”,是当下扶贫工作的方向标。日照现有6.6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11.8多万贫困人口,其中尚未脱贫2.6万多贫困户,4.4多万贫困人口,他们都需要得到帮扶,也更渴望一条奔小康的致富路。

作为地方政府,改变以前单纯“送钱送物”的“输血”扶贫方式,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这就意味着,将脱贫攻坚融入产业发展,引导扶贫资金向优势产业投入,为贫困户从根上找到“生财之道”。只有做大民生蛋糕,才能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

“落实到日照,为实现扶贫资金项目红利的最大化,我们在项目选择上重点考虑三个问题,能不能带来更大的效益,能不能带来稳定的效益,能不能带来长期的效益。”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谢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遵循这一原则,以“光伏小镇”为代表的光伏扶贫成为全市重要的脱贫攻坚方式,则是在意料之中。目前,《日照市光伏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已编制完成,全市光伏发展将惠及1564个村,20071户,35729人。

当然,不仅仅是光伏扶贫。东港区三庄镇战家沟村试水“互联网+”的电商扶贫,五莲县中至镇依托特色农业实施的种养加产业扶贫,东港区西湖镇的生态保护扶贫,岚山区中楼镇借力“旅游富市”战略发展特色乡村游的旅游扶贫,等等,都成为日照“造血”扶贫的有益实践。

目前,日照市已经建立了2016-2018年三年产业发展项目库,其中的项目都是围绕脱贫摘帽任务目标,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对市场需求和前景进行精准的研判后确定的。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惠及贫困群众

“20万扶贫资金,一年稳赚2万,还不用我们操心,真是太好了”,五莲县洪凝街道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让该街道的前汤家沟村着实尝到了甜头。

前汤家沟村是市级贫困村,没有二、三产业项目,村集体也没有收入。在洪凝街道,像前汤家沟这样的市定贫困村有7个,今年,每个村获得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但均面临着缺少可以发展的收益高、稳定性好的产业项目难题。

专项扶贫资金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何实现精准滴灌?该街道整合这7个村14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广安资产有限公司,抓住艾沛克斯工具(山东)有限公司扩建三期项目的机遇,参与企业建设租赁。

据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文广介绍,7个村共持股66.7%,折股量化后每年可收益14余万元,平均每村收益2万元,“前三年租赁收益全部用于帮扶7个村的特别贫困户脱贫,共计78户、123人,贫困户年均收益1138元。”

不仅如此,按照规划,项目的后续收益会用于贫困村所有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建设,将资产收益变为镇村发展的长期资本。

同样是“造血”扶贫,洪凝街道的这一创新则是日照市资产收益扶贫的典型案例之一。

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国家扶贫资金、社会各界捐赠逐步增多。当扶贫资金落地为产业项目,扶贫就由大大小小的项目串联起来,那么,这些项目如何与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实现有效链接?

为避免产业扶贫与脱贫致富“两张皮”,日照市对资产收益扶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引导各类资源、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量化入股,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多渠道增收,精准脱贫。

记者在出台的《关于创新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看到,意见明确了资产收益扶贫经营主体,界定了各类经营性资产,确定了贫困户分享比例,设立了优先股和分红底线。

实践中,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财政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成为资产收益扶贫探索的主要形式。

目前,全市已有560个村780个扶贫项目实施了资产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经营主体发展到498家,受益贫困人口达11260人。

“资产收益扶贫能够把项目的收益变成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脱贫,另一方面,它还能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

据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日照市现有贫困人口中80%的户无劳动能力,自我造血功能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扶贫资金注入市场主体,进行委托经营,或者合作经营,既有利于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生产,也增强了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了个人、集体、企业三者的共赢。资产收益扶贫是扶贫方式的重要创新。

戴上紧箍咒,筑牢防护网,看好扶贫钱袋子

瞅着这个“晒着太阳也能赚钱”的光伏项目能让自己脱贫致富,河沟村76岁的老人董家木脸上,有藏不住的笑容。然而,为了保障这20万元的光伏扶贫项目安全,西湖镇扶贫办主任李纯却是落了一肚子的心事。

作为东港区西湖镇的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战中,河沟村主动选择了光伏致富之路。20万元的光伏扶贫项目通过招标完成,最终日照本地的一家企业中标。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光伏项目,双方签订合同时,西湖镇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项目完成一半,西湖镇付给该企业20%的项目款,项目完成并通过东港区审计验收后再付60%,一年内该项目安全平稳运行再付15%,“最终还留5%将作为质量保证金”。

对于这份合同,李纯也坦言,“近乎于苛刻”,“可为了保障项目质量,再加上后期的维护与安全问题,我们不得不么做,这也是对百姓负责。”李纯说。

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怎么监管?资金变成项目如何把关?资金变成项目形成的资产,谁来管理?不管是戴上紧箍咒,还是筑牢防护网,看好惠农扶贫的钱袋子,这是民生,更是责任。

事实上,扶贫项目资金的安全问题,一直贯穿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过程之中。

山东省《关于加强2016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监督意见》,到日照市《关于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的意见》,再到各区县关于规范监督扶贫资金使用的各项规定,等等,关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从上到下早已是架起了“高压线”。

不仅如此。当扶贫资金变成项目,一方面,产业扶贫项目的安排和扶持要强调精准发力,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这同样也是在保障扶贫资金项目的安全。

对此,立足项目库建设,日照市提高项目评审精准度,并积极探索了“村筛选、镇论证、县审批、市备案”的项目推进模式,形成了依规划筛选项目、依产业储备项目、依项目库实施项目的良好工作格局。

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制度,全程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和同步审计,确保了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质量。

另一方面,扶贫资金形成的项目,如果引进一个经营主体,采取合作经营和委托经营的方式,由该经营主体承担项目的经营权。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主体就有了该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和看护权,“这对群众是有利的”。

“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村集体、贫困户、经营主体都对该项目有收益权,并且三者之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良性的收入分配机制,使得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金有长期安全的管护和经营,贫困户才有长期稳定的收益。

(图)按照新农村、新理念、新能源、新面貌的标准,日照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在弓山社区231户居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组件,总装机容量达到685千瓦,年可实现发电89万度。为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本报通讯员 安志平 摄)) 

新闻推荐

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 — 2030年)公示公告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适应港口、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目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我们组织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