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托起金色希望 ——— 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富民兴村纪实

日照日报 2011-11-18 17:45 大字

编者按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究竟应该怎样来建设?烟草部门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从生态村的变化就能得到答案,不仅与烟农形成稳固的一体化关系,还实现了烟农增收、财政增长。”——这是副市长刘西良到市烟草部门调研后,对其工作给予的肯定。

这是一条怎样的成功路子?在全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其借鉴价值又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一行走进烟农中间,通过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变化,来管窥一个涉农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就。

本报记者 王大鹏

通讯员 牛柱峰 张志强

“走过一村又一庄,十里八乡变模样。沟渠纵横把水引,塘坝座座闪银光;风车提水上山岭,机械耕作奔波忙;新型烤房成群站,金叶香飘笑声响。今日烟区变化大,和谐烟草帮咱忙。”在莒县洛河镇宅科村,村党支部书记何茂山用这样一首当地流传的民谣,向记者表述这几年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带给他们村的新变化。

曾经的宅科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自2005年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及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已累计投资415万元对该村的水利设施、农田整治、道路敷设、烟房建设等进行逐步配套完善,并在生产技术上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烟农种烟收入逐年提高,预计今年全村收入将接近118余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达4.2万元以上。

像宅科村这样的烟叶生产生态村在全市还有144个。而发生在这些村庄切切实实的变化,仅仅是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带给日照市农民一片金色希望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一个行业的责任担当。

投入2.2亿元,建成烟水、烟房、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678项;累计建设烟叶生产生态村145个,并在生态村投资建设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村街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孤寡老人居住改善等公益事业帮扶项目——— 烟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涉农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标杆

一座座整齐的烟叶育苗大棚、一排排智能化的现代烤房、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水渠,一条条便利的烟田道路……虽是初冬季节,记者在现场看到,日照市烟草部门投资建设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依然发挥着各种作用,方便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这让我们依稀看到,烟叶收获时烟农们洋溢着快乐的笑脸。

在五莲县于里镇于里沟村地头,记者见到了一口全部用雪花青料石砌成的大口井,井水清澈见底,与附近的农田相映成一道靓丽风景。该村党支部书记班华玉告诉记者,这个机井项目就是市烟草部门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的,全村共建设烟水项目3个,可使800亩农田成为高产稳产高效农田,基本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用水问题。在没建大口井之前,这里只有一条小河沟,储水量不多,一天最多能浇10多亩地。一到比较干旱的年份,村民们都抢着来运水,经常发生争执。“大口井建成以后,俺们再也不用为种地缺水的问题发愁了。去冬今春旱情特别严重,但有了这口井,全村的庄稼全部及时浇上了水,产量一点儿也没受影响。现在,即使遇到干旱天气,村里也不会再发生抢水事件了!”于里沟村党支部书记班华玉指着大口井高兴地说。

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实现烟农增收,促进烟草行业反哺农业,帮助老百姓获得致富点金棒,就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有了这样的想法,市烟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好烟草行业补贴资金,深入开展了烟水配套、水利、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老百姓享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实惠。

据统计,2005年以来,市烟草部门累计建成烟水、烟房、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678项,投入行业补贴资金2.2亿元,其中,烟水配套工程项目3803项,密集烤房5323座,烘烤工场3处,机耕路72条(长度191千米),购置农用机械2385台(套),育苗大棚92个。受益农田面积20万亩,惠及农户10万余户,提高了烟区综合生产能力,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全市累计建设烟叶生产生态村145个,在生态村投资建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4289项,其中,烟水项目591项,密集烤房2457座,烟田道路62条,购置农用机械1111台(套),建设育苗大棚68座。在此基础上,专门投资457万元,建设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村街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孤寡老人居住改善等公益事业帮扶项目,得到了当地百姓、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基础建设项目全,反哺农业力度大,政府夸奖农民乐,齐声来把烟草赞”。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烟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烟农增收、烟区繁荣和财政增长。

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在带领烟农发展烟叶种植的同时,市烟草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一条产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跃然眼前

“今年,俺们村种植的1100亩黄烟,预计产值可达308余万元,利润130余万元。这样的收入以前可不敢想啊。”莒县桑园乡东苑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修广向记者感慨该村走黄烟规模化种植后的好处。

他告诉记者,东苑庄以山区丘陵为主。受地形和灌溉条件限制,2007年以前,该村黄烟种植以散户分散种植为主。黄烟产业规模化差、产量少、效益低,部分群众植烟积极性不高。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在烟草部门的帮助下,该村“两委”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产业兴村,以烟富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明确将村东大片山岭地划为黄烟种植区,用于发展黄烟种植。自2007年至今该村黄烟种植面积连年增加,由最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亩黄烟标准化种植基地。

种烟面积实现了规模化,还需要走专业化的路子才能最终提高生产力。土地资源整合后,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东苑庄村成立了“茂盛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内部成立了商品化育苗、专业化机耕、专业化植保、专业化分级等4个技术服务队统一管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不但聚集力量,更普及推广了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效提高了合作社的经营能力、科技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为村级经济发展增强了无穷后劲。

“茂盛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我们目前支持发展起来的合作社之一。以前烟农种植烟叶面积都比较分散,不论从育苗、施肥,还是起垄、采收、烘烤等方面都是各自为战,造成了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这几年,我们探索建立了很多专业化组织,如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合作社、分级合作社、烘烤合作社等,专业化程度高了,技术含量、效率就提高了,农民收入就增加了。”在东苑庄地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部经理牛柱峰笑着告诉记者。为了帮助烟农尽快提高收入,田间地头早已成为他的“办公室”。

在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过程中,为提高烟叶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市烟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落实农机补贴政策,6年里共争取农机补贴602.18万元,调动了合作社购机积极性。现在在烟草部门帮助下,全市共建立烟叶育苗专业合作社48个,机耕专业合作社11个、植保专业合作社15个、烘烤专业合作社43个、分级专业合作社43个、综合服务合作社4个。

“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日照市近年来农业工作重点之一。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改革创新,艰苦探索,率先走出了一条涉农部门与现代农业共同发展的大道。展望未来,一幅烟叶种植产业支撑下的充满金色希望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丰收的喜悦 

新闻推荐

“一事一议”提速村级公益事业

本报五莲讯(通讯员 耿华涛 何乃艳)叩官镇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现实利益问题。该镇采取张贴标语、发放宣...

五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