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子孙饭”到吃“生态饭”“文化餐”,东港区下元一村 一样“靠山吃山”,别样发展内涵

大众日报 2020-12-16 09:51 大字

□记者 丁兆霞 报道下元一村新貌。□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本报通讯员 卢立平

寒冬时节的日照天台山景区,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孙树爱工作起来格外卖力。“在家门口能找到这么一份工作,这么好的造化,多亏了我们下元一村有个天台山。”孙树爱说。

要知道,30多年前,当孙树爱满怀希望地嫁到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认真环顾天台山时,感觉却如凉水兜头而下——159户村民散居在山坡四处,丈夫秦玉礼的家就住在半山腰上,道路坑坑洼洼,吃水得从几里开外的泉沟里刮。“当时感觉被‘骗’了,没想到这里的日子这么苦。”

那时,村里伐木换钱的、炸山取石的、漫山放羊的比比皆是。秦玉礼一家跟不少村民一样,既养羊又在一处采石场打工。然而,长期毫无节制地“吃山”,让葱绿的山体变得伤痕累累。每逢下大雨,山顶的泥水便肆意淌下来,不仅冲了农田,还毁了仅有的几条下山路。杀鸡取卵式的发展,鼓了少数人腰包,更多村民则被大山困住了发展的脚步,日子越过越苦。周边村由此流行起一句顺口溜,“宁进圈牛汪,不进下元庄”。就是说,宁愿到牛圈去,也不到下元一村去。

“再也不能这样‘啃山’了!”2004年,刚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决心带领大家开辟另一条“吃山”之路——从生态治理入手,打开兴村富民突破口。

要生态治理,回收山场、封山育林是第一步。“一听说不让放羊了,都急眼了,有村民甚至到村里去讨说法。”村“两委”横下心来,顶着压力说服36名党员带头,并挨家挨户做工作,将1600亩集体林场悉数收回。

山场收回来了,老百姓还是住在山上的老旧房子里,吃水难、行路艰。“要想斩穷根,必须搬出穷山沟!”2007年,全体村民搬进新居,下元一村也成为山东省土地增减挂钩第一个试点村。

村子“下山”后,黄庆林又带领村民“上山”,正式开始了绿色发展之路。村“两委”成员带头,肩挑背驮、手刨脚踩,带领村民累计植树100多万棵,并实施引水上山工程,推动林木覆盖率提升至85%。利用搬迁复垦的600余亩土地,打造了“下元青”绿茶品牌;规划建设100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申请“涛雒大米”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打造传统农业“升级版”……

天台山东向大海,主峰上有4500年前的太阳神祭坛遗址,民间素有过太阳节的习俗,太阳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投资百亿元“东方太阳城”项目落户天台山。得益于项目的落地,仅场地租赁,下元一村村集体每年就可增收100余万元,每年可向每户村民发放1500元红利。

原有的山间小路,石头垒的旧房子,成片的茶园、核桃、桃树、苹果,这些山里司空见惯的元素,成了旅游开发的宝贝。依托“东方太阳城”项目,下元一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积极推进农旅融合,改造老村址民宿8套,20多户村民走上了民俗旅游发家之路。2019年,下元一村实现集体收入19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孙树爱一家早已不再采石头放羊了。如今,孙树爱是“东方太阳城”项目区的保洁员,一年能挣两三万元,丈夫秦玉礼在村里负责开着环卫车清运垃圾,一年收入六七万元。

“还是靠山吃山,以前吃的是‘子孙饭’,是搞透支,现在我们靠山吃的是‘生态饭’‘文化餐’,再也不是‘竭泽而渔’了。”黄庆林说。

工作了一天,孙树爱喜欢到村头文化广场跳上一段广场舞。搬迁后的下元一村,不但盖起了二层楼,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有了街头公园。如今,他们的儿子娶了媳妇、买了车,还有了可爱的宝宝,孙树爱心里甭提多知足了,“村还是这个村,日子不是当年的日子了。我们遇上了好时代,孩子们的日子肯定会比我们这辈更红火。”

新闻推荐

招商物业暖心到家服务提升业主冬季幸福感

本报通讯员王霞近日,日照文创园A1-109室业主看着门口安装好的门把手套,不断地说着“谢谢,你们太有心了,物业太温暖了”。...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