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传承 经典“咏”流传 东港区第一小学戏曲文化进校园教育纪实
本报通讯员 李丽华
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2017年9月,东港区第一小学搭乘戏曲进校园的列车,以坚持立德树人,以中华文化为指导思想,加强戏曲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戏曲文化植根于该校文化中,通过在该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科学引导,形成有效合力,将精品的戏曲课程引入课堂和重要传统节日,培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从而辐射到家庭、社区、社会等,形成了戏曲学习的“保障化、普及化、兴趣化、规范化、课程化、重点化、合力化、常态化、社会化、艺术化”十化建设,调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让戏曲艺术之韵成为校园靓丽的风景。
全方位宣传 共享学习资源
为做好戏曲普及工作,东港区第一小学精准发力、因地制宜,营造校园戏曲学习氛围,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传播。该校充分利用标语牌、文化橱窗、校园广播、新闻媒体、网络、黑板报、校园戏曲文化墙、戏曲艺术走廊、戏曲艺术展板等载体展开宣传,推广戏曲相关知识,充分营造“戏曲进校园”活动氛围;依托网络、学习强国中国戏曲平台,发挥微信、手机客户端的作用传播戏曲;打造戏曲专兼职教师队伍,走出去进行戏曲专业知识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切磋,共享学习资源。
精品课引进 培植家国情感
东港区第一小学围绕课程目标,搭好学习平台,推动戏曲精品进校园。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组织设计适宜的戏曲教育内容,该校确定了以京剧、吕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教学剧种,尤其突出吕剧的学习。该校先后请进日照吕剧专业剧团、民间剧团,多场次演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戏曲文化,感受本土人文特色,寻找文化根脉,培养家国情感。一次次的交流互动激发了孩子们对戏曲的浓厚兴趣与热爱之情。学校还聘请校外戏曲专家定期为教师举办戏曲知识讲座,普及戏曲知识。
在重要节日节点,该校还开展了与戏曲有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用读书、书法、演讲、文艺汇演等形式,举行“画中有戏”“文中有戏”的征文、手抄报比赛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夯实特色课 多角度融教于学
为抓实戏曲学习,东港区第一小学多角度把戏曲知识融于相关学科教学之中。将戏曲有关内容有机融入于音乐、语文、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计划之中;研究戏曲教材的解读、重构与呈现方式;举行教师的戏曲渗透示范课和研讨课,提高戏曲渗透教学技能;组织撰写戏曲进校园的教学论文和演讲,深化教师认识。该校组织进行班级戏曲知识及戏曲唱段的抽测考核,并将考核等级纳入期末学生评价手册。
为提高戏曲的课堂教学效益,该校根据戏曲知识的特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打造了戏曲“导学—探究练习”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趣导题—交流资料,形成认识—导学重点,认真训练—引导建构,练习技能”。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了教师的戏曲教学技巧,也提高了戏曲课堂的教学质量。
家校社合力 戏曲文化入心间
戏曲文化走进每个孩子心里,首先要走进家庭,学生学习戏曲,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为了让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在家长中有更深入了解,该校下发《戏曲进校园给家长的一封信》,对家长进行戏曲进校园调查问卷,广泛听取来自家长的建议,并欢迎爱好戏曲的家长积极加入到戏曲的传承与学习中,为孩子做出示范榜样。为家庭提供展示舞台,打造亲子同台演唱的平台,定期推评戏曲示范家庭并进行表彰鼓励。
该校还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晨会、班会、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戏曲文化宣传。各班级开展了建立戏曲角,开辟戏曲园地,开展戏曲知识小组赛,评比戏曲画报小达人等活动,形成班班争创校级戏曲示范班,人人争做校级戏曲小明星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该校还组织学生排演了吕剧《马大宝醉酒》、黄梅戏《女驸马》、京剧《梨花颂》、豫剧《花木兰》等戏曲片段,到敬老院、社区进行表演,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将戏曲文化融入心间,植入日常,发扬广大。
作为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戏曲文化正以蓬勃的姿态在东港区第一小学发展开来。东港区第一小学全体教师将乘着戏曲进校园的这股强劲东风,继续深化戏曲教育研究,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后继者而不懈努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栗晟皓本报通讯员赵庆航在应急救援现场,他是冲在最前的“急先锋”;在训练营里,他是新队员的“刘教头”;在...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