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前线战“疫”记事 日照市援鄂医疗队队员郑秀萍入“舱”第一天
本报记者 何安娜 通讯员 李绪业
2月12日,经过前期严格的分组培训后,日照市援鄂医疗队队员郑秀萍与队友被统一安排在了汉阳方舱医院,并于晚上10点顺利入舱,正式参与了战“疫”。
“心情复杂!快要上战场了,跟老公打电话,说得非常潇洒,其实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入舱前,郑秀萍坦言自己也感到有些焦虑。
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是一线医护人员战“疫”的第一课。“经过反复的练习,反而没那么焦虑了,感觉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临行前。郑秀萍吃了一块蛋糕,喝了点温水,穿上纸尿裤,然后与队员们集合出发前往医院。
晚上10点的班次,需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岗穿好防护服。到达医院后,郑秀萍进行了几次深呼吸,立刻进入了状态。穿好防护服后,与队员们一起合了影,“感觉有点小兴奋,能和这么多同志共同抗击疫情,心里满满的荣誉感、自豪感。”郑秀萍激动地说。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队员们的互相帮助和指引下,郑秀萍进入了隔离病房。方舱医院收治的是轻症患者,病人基本生活都能自理,医护人员更多地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给病人测生命体征,体温、血压、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等等。并积极地做心理疏导,让病人调整心态,更好地接受治疗。
“我们需要随时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生活状态,掌握每个人的病情。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很繁琐,而且身上的装备笨重,行动非常不便,防护服穿上以后工作就是想快也快不了,因为手是笨拙的,镜片是花的!”郑秀萍说,为了不划破衣服,不产生气溶胶,需要慢慢地走,不能转头,以防护目镜移动,暴露了自己的皮肤。
在完成一个班次的工作后,出舱交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减少气溶胶的产生,规定每三个人一组向外出。要经过污染间、半清洁间、清洁间,最后才能出来换上自己的衣服。
“在污染间,负责感控的工作人员在半污染区通过排风口喊话,指导监督我们一步一步的把鞋套、外层一次性手术衣、手套脱掉,每进行一步,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七步洗手法。最后洗手,然后感控人员开门让我们进入半污染区。”郑秀萍介绍道。进入半污染区后,依旧需要先消毒,然后摘掉护目镜,所有的防护品都脱完,再依次进入清洁区,进行全身消毒。从耳孔、鼻孔到鞋底,一处也不放过。“这一套下来,过后一算,手消毒了12次,手泡得都白了。”全体出舱后,专车将队员们接回了宾馆。
然而到达宾馆后,新一轮的消毒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四个同事一组下车,接受感控组工作人员细致的消毒。先对手进行消毒,然后一只一只脱鞋套,每脱一只鞋套后都要接受84消毒液喷洒消毒,然后这只脚才能落到前面浸有84消毒液的垫子上。然后再次对手进行消毒,并全身喷洒84消毒液,包括带回的所有物品,最后才能进宾馆的大门。”郑秀萍说。
本以为消毒工作终于结束的郑秀萍,没想到在宾馆电梯口,再次经历了一次全方位无死角的84消毒液“沐浴”。回到房间的她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顶着深深的困意开始了个人的消毒工作,手消毒后,定好时间准备洗澡。“这洗澡和平常可不一样,时间要大于30分钟。感觉自己洗的很干净了,出来一看,才15分钟,又进去洗,我也不知道是洗了几遍,直到同事提醒我时间到了,我才出来,然后又用酒精消毒了耳孔、鼻孔,冲洗眼睛,刷了牙。”
洗完澡已经到早晨7:40了,郑秀萍又把上班时穿过的所有衣服用84消毒液泡上,消毒1小时。“衣服有点多,分两次泡的,泡完洗出来就10点了,看来下次入舱绝对不能穿多了衣服!”郑秀萍笑着说,到此为止,一个班次的任务才算全部完成。
新闻推荐
朱建华毕业于日照实验高中,现于北京大学就读“白雪照春海,青天横曙天。”唐时骆宾王在《海曲书情》中描绘了日...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