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可能”就看“怎么行”
本报记者 王小宁 通讯员 窦亚昆
两年前,日照高新区引进日照中兴汽车项目。随着该项目整车生产资质将获批复,第一辆“日照产”汽车也将下线,日照“整车梦”照进现实;
一年前,落户日照高新区的日照东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使日照“芯片梦”梦想花开,如今第二条生产线也已投产,两条生产线预计年产值2500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再好的招引项目,“落地开花”才是关键。如何把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如何让项目发展转化成真金白银?
日照高新区的做法是:不说“没办法”“不可能”,多考虑“怎么办”“怎么行”。
为此,他们定下了“硬杠杠”,按照“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的思路,建立从“招引、落地、开工、投产”一抓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推行一线工作法,通过“一对一”协调、指导、督促和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如期达效。
“9月份交付,当月底就能投产。”8月12日,在山东蓝鲸腾飞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现场,公司总经理马国伟眼瞅着项目即将投产,心里又涌起大干一场的劲头。山东蓝鲸腾飞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海洋工程勘探装备的高科技企业,自2018年7月开工以来,项目一度推进缓慢。面对问题,日照高新区不找理由,而是找症结找路子:
“缺资金”———日照高新区积极协调资金;“缺人力”———该区组织高效施工团队进厂施工,今年7月,日照高新区又为其代建厂房,将项目方的事变为自己的事。工地上,项目推进组、材料协调组等多小组交叉并联推进,水、电、消防等多项服务一并跟进。
“现在项目进展没啥问题了。”马国伟说。而一个个“没啥问题”的背后,是日照高新区不断消除“痛点”“堵点”、扎实解决问题的实干作风。
在“怎么干”面前,“分内事”要做,“分外事”也要做。2017年底在日照高新区签约的睿博特智能焊接机器人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技术出资的方式与项目方进行合作。但在前期合作中,因双方在一些合作方式方面没达成一致,导致项目半年多时间没有实质进展。日照高新区深入现场,“把脉问诊”,与项目方、哈工大等多方进行磋商,经过多次协调对接,双方重新达成共识。2018年第三季度,项目重新开工。目前,该项目部分设备采购完毕,9月份投产。
“没想到‘搁浅’这么长时间的项目就要投产了!”说起近两年来项目落地经历,该项目负责人高月贵感慨颇多。
问题少了,办法却多了。日照高新区叫响“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口号,针对重大项目落地,成立11个专班,对全区重点项目,建立台账、包保推进,见到问题短板补一补,觉察松动敲一敲,切实解决好项目的土地、资金、手续审批等问题,落实力度始终不减。
不说“不可能”,实干为先,全区289个项目蓄势发力,有序推进。计划投产5年后实现年产值10亿元的海声尼克半导体公司,本月投产;日照智慧微电产业园项目将于11月份完成施工;高端超导磁导航磁控介入手术装置项目也将于年底试生产。
今年1—6月份,日照高新区新洽谈推进项目173个,同比增长17.7%,新签约注册项目83个,在建项目31个,轻资产新入驻项目58个。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大健康三大产业集群,在日照高新区迅速崛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迟艳芳徐国文)为积极贯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政策要求,莱商银行日照分行主动加大了对绿色、低碳...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