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搭建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 日照市人民医院血透通路技术造福患者

齐鲁晚报 2018-11-08 05:33 大字

本报记者徐艳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最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在进行血液透析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血管通路。血管通路相当于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患者能否顺利进行透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条血管通路是否畅通。日照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开展了一系列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技术,全心守护着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10月18日,在日照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病房内,48岁的卞女士正在等待进行血液透析,记者在她的右前臂上看到一条明显的“U”形隆起。血液透析室主任安茂竹告诉记者,那条明显的隆起就是人工血管制作的血管通路,俗称“内瘘”。通过搭建好的这条“内瘘”,将人体的血液运送至透析机,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后,将接近正常成分的血液送回体内。对于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有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至关重要,因此,又形象地称其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透析患者存活时间越来越长,这条“生命线”出问题的情况日益增多。而近年来,糖尿病和高龄病人在透析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患者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生命线”。因此,如何解决这些患者的难题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成为血液透析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记者在观察患者进行透析时发现,这些患者的血管通路并不一致。面对记者的疑问,安茂竹解释说,血管通路共分为三种:一种是自体血管内瘘,这种血管通路是将患者自己的静脉和动脉连接起来的一种血管通路;另一种是人工血管内瘘,这种方式是在患者自身的静脉血管极差不能用于构建自体血管内瘘的情况下,采用的是人造血管搭建通路的方法;第三种是中心动脉导管。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的血管通路模式,因不少患者年龄大、基础病多、血管条件差,适合行动静脉内瘘的部位有限;有些患者内瘘闭塞后难以再建自体动静脉内瘘;部分患者前臂的头静脉过细或已遭到破坏,无法进行常规内瘘手术;有些内瘘血管长期使用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标准内瘘失去功能。若无法按时透析,则威胁患者生命。多年来科室致力于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目前血管通路技术已成为科室的特色之一,相继开展了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各类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技术、自体血管移植内瘘、贵要静脉转位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肱动脉高位内瘘、采用NO-TOUCH技术建立血管内瘘、特殊部位的自体血管内瘘、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的防治及血管内瘘优化使用等多项血管内瘘新技术、新方法。这些内瘘成形手术操作难度大,需手术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

像卞女士这样无法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患者,就需要搭建人工血管内瘘.自去年开始,科室已经能够独立开展人工血管内瘘,是在省内开展此项技术为数不多的医院之一。目前,血液透析室专门成立了血管通路技术小组,由5名专业医生组成,专业水平也走在全省前列。从这项技术中获益的患者不仅仅限于我们本市,还能惠及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科室注重患者的透析质量把控,努力提高患者的社会回归率,在进行完每周3次,每次4个小时的透析后,大部分患者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存活时间最长者达25年之久。

记者了解到,日照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成立于1991年,是省内开展血液净化较早的单位之一,是日照市血液净化治疗的龙头医院,年接诊量达4万余人次。目前拥有各型先进的血液净化治疗设备63台套,有多种功能不同的血液透机58台,每天可以为100多名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科室在每个透析单元的设置和方便看护上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又有五个独立的透析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空气净化设施。共设置透析治疗A、B、C病区及市北区医院工作站四个治疗单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4名,医疗团队主要由博士及硕士等组成,分别到日本、意大利、韩国、新加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并与这些国家和医院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著名专家来院会诊讲学,专业人员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

目前,血液透析室可进行常规血液透析,序贯透析、可调纳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在线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血浆吸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多器官支持治疗(MOST)等先进的治疗模式,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百余项。

新闻推荐

严把工程监督检查质量关

本报讯(通讯员寻鹏)近日,市质安站组织对日照市部分项目建筑单体进行竣工前检查复查,并针对施工现场整改不彻底等问题,对相关责...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