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与日照日报的一段故事

日照日报 2018-06-23 06:32 大字

管锡云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祖籍是日照市涛雒镇。尽管他出生和工作在美欧,但对祖居地一往情深,曾先后四次回日照老家祭祖探亲。其中第四次到日照是2012年7月14日至18日。作为日照当地的主流媒体,日照日报当然要把丁先生回日照作为重大新闻来对待,本人当时也参与其中,了解一些情况。

丁先生来日照,在全市也是大事。市相关部门肯定对日程做了周密细致安排。报社也拿出精兵强将,组织专门班子负责新闻报道,日报、晨刊、新闻网都制定了详细的报道方案。记得日报是由采访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均薇负责。她对整个采访做了详细的构想,包括媒体专访丁先生所提的问题,都提前做了设想,因为丁先生是个严谨的人,根据前几次他回日照的情况,如果提的问题不得当,他会拒绝回答。报社做的方案和派出的记者都由有关部门批准。当时规定得很具体,市里要求,丁先生在日照期间不作报道,离开后统一公开报道。稿子也要经过有关部门审定。作为市里的报纸,自然要按市里统一要求去办。但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问题,省里一家媒体,把丁先生其中回涛雒镇故居的活动大篇幅加照片作了报道。我看到报道后很不满意,找到市有关部门:不是统一时间报道吗?怎么有先报道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日照日报不敏感、不会抓新闻呢。市有关部门也无语,人家是省里的报纸,似乎也无可奈何,但我们也憋着气。随后又发生一件事,就是丁先生结束在日照的活动后,日照日报社一名摄影记者通过某网站发了照片。市里相关领导发现后,又找到我们。我有些不服气,网络上发的照片,发的简短消息,都宣传了丁先生在家乡的盛况,没有什么不妥的。市里要求的是丁先生离开日照就可以报道,也没有说还要再经过批准后可以报道。

按照原来想法,丁先生离开日照后,报纸再做报道。丁先生离开日照的7月18日是周三,稿子拟在周五发,这样时间从容一些,篇幅可以长一些,内容更充分一些,稿子更精细一些。但网络已经有了报道了,如果再发晚了,时效性未免太差。于是,决定提前至周四发,也就是丁先生离开的第二天报社所属纸媒《日照日报》和《黄海晨刊》同时发,各自组织撰写稿件。18日上午报社对所属媒体整个报道作了安排后,我找到王均薇,向她交代了任务,尽管她感到为难,毕竟时间提前了,打乱了原来的计划和安排,但她也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了,特别善于写一些急难稿子,况且采访过程中也大体有数了,所以接受了提前完稿的任务。她写作的过程,肯定遇到一些困难,但也于当晚9点左右交稿。我一直在等候,粗看并略作修改后,与她一起带着这篇《永远的根丁肇中祖孙三代日照故乡行》长篇通讯稿件到市委。这时候,市委领导同志已经离开办公室,委托常委、秘书长审稿。秘书长认真审看了稿件,动手修改了部分细节,又提了一些修改意见。我们返回报社,王均薇按领导要求对稿件做了改动,然后交给值班编辑人员。这时候已是深夜了,我先离开报社,王均薇又出了最后一遍清样,带回家审看,时间应该已是次日凌晨了。

次日7点多,我接到王均薇的电话:市委领导同志秘书通知,领导要求报社把当天的报纸送到已在青岛的丁先生处。接到通知很兴奋,因为这几天为丁先生回日照的报道一事很忙碌,但始终无缘见到丁先生本人。我也曾设想送报纸到丁先生的下一站,同时借机见到丁先生,但第一不知道丁先生离开日照后去了哪里,第二没有指令恐怕也不行。现在领导有话了,正好是机会。按说去青岛送报纸有很多办法,一个是日照日报和青岛日报互换当地报纸,我们可以委托青岛日报社送过去:第二个办法是报社派工作人员把报纸送到丁先生住处;第三就是报社领导专程送去,并面见丁先生本人。我当即下决心,我本人去送。我当即通知王均薇,做好去青岛送报纸的准备,因为她当面采访过丁先生。又通知报社发行总公司经理戴芳莉,请他准备好当天的《日照日报》和《黄海晨刊》各十份,并带着照相机。我还询问戴芳莉,我们互换到青岛的日照日报当日几点能送到青岛市,如果我们去送来不及,而互换的报纸能早到,就委托青岛日报社同仁代为办理。

当时秘书传达的领导同志的意见是,《日照日报》的报道,已经市委秘书长审稿,可以送去。但《黄海晨刊》的稿子没有审稿,就不要送了。但我考虑,还是都带着,毕竟晨刊的同志付出了很大努力,稿子是精心制作的,一共五个版面,图文并茂,有机会的话也让丁先生看看。

当日8点多到办公室后,我们通过市委接待处了解到丁先生在青岛的住处和活动日程。按照青岛方面的安排,丁先生上午外出参观,午间回住处就餐和休息。午餐前或餐后的时间,我们可以送去报纸并见到丁先生。我又想,这次见到丁先生,还能做些什么?是不是可以请丁先生题词呢?就请报社办公室准备好文件夹和纸笔。在向正在开会的报社社长谈了想法后,我就约集王均薇和戴芳莉二人,启程去青岛。路上,我和他们谈了去青岛的安排,包括题词一事,他们都说,还是我想得周密些。我们还将此事报告了全程陪同丁先生的市领导,这位领导很支持我们,答应帮助我们安排好。

到达丁先生在青岛下榻的酒店后,又接到通知,丁先生中午在外就餐,回酒店休息。这样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抓紧吃饭,等候丁先生。大约下午1点左右,丁先生回到酒店,但他比较疲劳,陪同的市领导没有安排我们过去,让我们在下午休息后、外出参观前的一点时间见面。我们单独和市领导汇报了一下,包括题词一事。领导说,题词可以,你们可以拟几句话,以备丁先生候选。我们理解领导的意思,毕竟丁先生长期生活在西方,对我们报纸的性质、地位、作用都不了解,对他而言题什么词确实不好把握。这样,我们三个人去了一个房间又议了一会,拟了几句词。领导午休后,我们又把这几句词告诉他,他说还是“传播科技文化,造福家乡人民”比较好些。丁先生还在休息,我们又回到房间,这时候又接到市委领导同志秘书通知,《日照日报》稿子中,有些地方把先生写的有些年老,领导的意思就不要送了。我们着急了,费了那么多脑子,精心写的稿子,现在专程来送报纸,竟然不能送,岂不白来了吗?我们又要求,日报不能送,那送晨刊可以吗?最后答复,那就送晨刊吧。很庆幸,开始领导不让送晨刊,我们多留了一手,幸亏带着了。但我还是不甘心,和大家说,我们准备好晨刊,也要带着日报,相机行事。

两点半左右,丁先生结束午休,正要外出,这时陪同的市领导和丁先生说了我们专程送报纸一事。接下来的事,《日照日报》和《黄海晨刊》在次日都作了报道,全文照录如下:

丁肇中为《日照日报》《黄海晨刊》题词。?

7月19日,《日照日报》《黄海晨刊》同时以大篇幅刊发了祖籍日照的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第四次回故乡的消息,引起读者强烈反响。

为让丁肇中教授和他的家人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了解到家乡人民对他的深厚情义,日照日报社派员赴青岛,为丁肇中教授送去当天的《日照日报》和《黄海晨刊》。

?对于丁肇中和他的家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惊喜———昨天下午,当丁肇中和家人从崂山回到下榻的宾馆,见到本报工作人员送来的《日照日报》和《黄海晨刊》时,他连声道谢,并打开报纸,一个版一个版地看报道的详细情况。看着报纸上一幅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在故乡的情景历历在目。丁肇中一边看,一边与家人分享这份感动和喜悦:“看,这是你!”“看,这个是你!”

?看完报纸,丁肇中欣然用英语为本报题词,意思是:传播科技文化,造福家乡人民。

?临别时,看到本报工作人员手中还拿着一份《黄海晨刊》,丁肇中认真地说:“这不是送给我的吗,怎么还要拿回去,送来的本来就不多。”一边的工作人员想为他整理散放在桌上的《日照日报》《黄海晨刊》,丁肇中说:“不要动,这是送给我的,一会儿我自己来。”

?这其中其实还有故事,就是丁先生如何看到《日照日报》的。丁先生阅看《黄海晨刊》时,青岛市一名副市长也在场,他夸奖说,日照人就是会办事,还把报纸送过来。他接着问,你们送来的是《黄海晨刊》,还有《日照日报》吧?我们顺势把日报也送给丁先生。丁先生题词一事,我们提出这一请求后,看他没有拒绝,就把备好的词句呈上,丁先生用英语和夫人交谈了几句,把我们拟的中文词翻译成英文,然后由夫人在我们备好的纸上,用英文代丁先生题写,丁先生又用中文签名。事后我们了解到,丁先生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会说中文,但书写汉字有些困难。另外,我们三人准备了私活,就是请丁先生在当天的《日照日报》和《黄海晨刊》签名。见到丁先生前,我把这个想法说给王均薇和戴芳莉二人,他们都说好。尤其是王均薇,能有主人公在她写的稿件上签名,而且是丁先生,这是多大的荣耀。

说起对丁先生的印象,尽管这次接触时间很短,但我没看出面见的是个大学者,而像一位极普通的慈祥的中国老头。他对孙辈饱含着慈爱之情,对我们也很热情,尽管我们拜见老人有些唐突,但他对我们提出的合影、题词等要求都一一满足。

返回日照的路上,我们都很兴奋。其间又通过短信向市委领导同志秘书说,我们把日报和晨刊都顺利送到丁先生那里,丁先生很高兴。秘书回复说,领导也比较满意。我们又把当天活动的情况告诉家里的记者,记者贾艳峰迅速写出稿件,刊发在次日日报和晨刊(即前述全文照录的稿件),晨刊还配发了照片。

应该感谢日照广播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他把我们拜会丁先生的全过程录了像。我们回来后,安排报社记者据此做了个纪录片,在日照新闻网视频播放。

(作者曾先后担任日照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日照日报社(日照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

新闻推荐

迎旅游旺季多措保站口畅通

本报讯(通讯员许慧荣)夏季旅游高峰期来临,齐鲁交通日照分公司日照北站总动员,提出“在岗一分钟,保畅六十秒”的保畅誓言,全力提...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