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处流通网点连民生之需 城区供销社的转型升级之路
本报记者 陈为峰 通讯员 山世勇
老供销人都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股金风波,1999年股金挤兑风波给供销社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人心涣散,企业骨干陆续跳槽,造成了企业内部的人心波动,经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基本消亡,就是过去搞得轰轰烈烈的工业品联购分销业务也日益萎缩到经营全面停止,企业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是迎难而上、杀出一条血路?还是坐等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淹没掉?城区供销社抢抓机遇求发展,用事实作了回答,使供销人逐步过上了“工作得更有尊严,生活得更加幸福”的好日子。
2002年,按照市、区的城市发展规划,丽阳路需要开通,而城区供销社也被列入拆迁范围,需拆除原营业楼及办公楼2幢、仓库50间。面对大量的经营设施要拆除,60多名职工要安置,况且建设资金没着落,建设经验又不足的困难和矛盾,该社领导班子一班人在东港区供销社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社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咬紧牙关,排除万难,用智慧“扛出了”一座丽阳大厦服装城,不仅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居住困难,而且还为供销社争取到黄金地段的经营设施8000平方米。如今,丽阳大厦服装城逐步成为全市单体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购物环境最舒适、经营品牌最齐全、设施水平最先进的服装专业市场,成为城区供销社的经济支柱,为企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由此扭转了企业的被动局面,企业形象也得到迅速提升。
2003年以来,城区供销社抢抓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全国供销总社“新网工程”建设机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对农村的老门市部进行了设施改造,逐步在全区形成区有配送中心,镇、村有直营超市、加盟店的日用工业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将经营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全区广大农民身边,并成立雨泽农产品公司,开展“农超对接”,努力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在农村社区超市内先后与万容传媒、新华书店、劳动和社会保障、文体、润泽医药等部门合作,增添了电视大屏幕、新华书店图书下乡专柜、新农保POS机、“刮刮乐”中国体育彩票、大药房等服务项目,得到农民朋友的一致称赞。在农村社区内,创造性地将生产性经营服务项目纳入农村社区建设范围,涛雒镇东川子、孙家村等农村社区先后将珍珠米专业合作社和顺祥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纳入社区,为助农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该社积极响应东港区供销社“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的号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投资100余万元,对涛雒镇孙家村、丁家营子、下元一村3处综合超市进行升级改造,初步建成了功能更加完善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为农服务中心,得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2011年在东关北路拆迁改造中,城区供销社克服时间紧、情况复杂的重重困难,带头拆迁,主动工作,通过扎实工作和积极争取,赢得了拆迁部门的支持,政策上给予了最大限度地倾斜,使企业得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安置补偿营业设施3336.7平方米,安置补偿奖励76万元,应收集体产权290万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供销社的利益,为今后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东关北路全面改造完成后,城区供销社的区位优势和经营优势更加显现出来,又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的经济实力将更加雄厚。
如今,城区供销社服务网点达到326处,其中直营店6处,加盟店320处,服务区域已达全区的9处镇、街道,并辐射到岚山区的黄墩、高兴、巨峰等镇以及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大学科技园和胶南等地,逐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实体,基本形成了以丽阳大厦为主体,以联农配送中心和雨泽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以326处流通网点为框架,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并举的经营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城区供销社先后获得“全国供销总社双百强基层供销社”“省供销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在创城工作中,日照市之所以能在最短时间内厚植优势、补齐短板,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靠的是“善打硬仗”的精神。大力弘扬创城精神,就是要做到善打...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