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住这方海 这碗鱼

日照日报 2017-07-07 01:20 大字

本报记者 夏宗伟

依海而生,耕海而获!

大海之于日照,是一张最光鲜的名片;而原汁原味的日照渔事,正是这方海的根!

2017中国(日照)渔文化节暨全国百家报社聚焦“阳光海岸 活力日照”采风活动,旨在挖掘、展现、宣传日照市传统特色渔文化,进一步推动海上日照跨越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日照贡献。

活动涵盖日照沿海全域,其中主会场日照万平口广场、分会场龙王庙(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22届渔民节)、任家台(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首届渔民节)都由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日照日报社)主办或承办。

活动邀请了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中央媒体和省市党报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摄影部主任及全媒体记者,部分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知名作家来到日照。每位与会嘉宾都收到一本名为《日照渔事》的册子。册子收录了20余万字的日照传统渔俗、渔事,插图是18幅反映日照渔俗的国画。

15年前,时任胜利油田党委书记的郭长玉,读了《老家日照—————劈风斩浪海曲渔》后,给文章的作者田文阁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日照最大的特色,就是这片大海;应该对日照的渔事、渔俗深入挖掘整理。

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走进日照》来日照采访。央视编导再次提出:大海是日照最亮的名片,日照的亮点,在海在渔,系统地挖掘整理日照的海文化、渔文化,将会成为日照最大的亮点和卖点。

随着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捕捞业逐渐被现代化养殖捕捞业替代,数千年薪火传承的渔业风俗正在迅速消逝。

没有文字记录!只有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但风里来浪里去的传统老渔民也越来越少。

“立即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2010年,日照市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田文阁做出这个决定!

他揣着纸笔,一个一个渔村跑,做了大量的采访、记录,到2016年,已经整理搜集30万字的文字资料。

期间,东影影视牟军也加入采访,义务为老渔民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几年间,他们结伴跑遍了日照的每一个渔村,被采访者年龄最大的超过100岁。截至目前,已经录制视频资料400多个小时。

许多传统渔俗已经消逝,无法用影像呈现。

怎么办?画出来!

田文阁找到农民画家傅承峰。他不仅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下过海!所有的传统渔业捕捞方式,全部亲自干过!

日照市最早、最大的民俗旅游区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田文阁建议时任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主任的王洪彩:把传统渔俗画到墙上。

不到半个月,傅承峰把传统渔俗农民画,画满了任家台村的主要街道。这是山东省首个写实性渔俗墙绘,真实地再现了北方海上渔俗。

在田文阁的策划指导下,傅承峰又创作了十几幅渔俗国画。时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伟杰闻讯赶到日照,将这些国画带回省渔业厅收藏。

傅承峰今年创作的第二批18幅渔俗国画在日照渔文化节展出,并作为《日照渔事》的插图发表。日照市书法院院长郑罡得知《日照渔事》即将结集印刷,义务题写书名。

讲好日照故事,从这方海、这碗鱼开始! 

新闻推荐

我的教育故事

日照经济开发区桂林路小学薄文慧我教这个班语文不到半年,时间不是很长,对学生不是很了解。不过说起我们班的那帮孩子还是很可爱的,不管我上课再怎么严厉,课下他们都喜欢和我开玩笑。他们会在你不知道...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