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小葫芦做出大文章刘颖 杜宁
副区长王怀华,区文广新局局长李炳泉与游琪女士合影本报记者 刘颖 杜宁
东昌府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江北水城、京杭运河明珠——聊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齐鲁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在此交融。近年来,东昌府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紧紧立足东昌府区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昌葫芦等为重点,致力于打造地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东昌府区现有葫芦种植总面积6000多亩,年生产、加工、销售葫芦6000万个,约占全国份额的60%;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企业360余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加工量占全国的60%以上,年销售额近3亿元,产品远销美、英、韩、新加坡、加拿大、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昌葫芦雕刻先后被列入山东省首批和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昌府区被命名为山东省葫芦雕刻艺术之乡和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市十佳文化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领导重视决策有力
曾几何时,葫芦种植都还只是农民在田间院落小规模种植,主要是作瓢、酒壶等简单的生活用具,集市上有零星工艺葫芦卖。得悉工艺葫芦被游客热捧卖出高价,2006年,东昌府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葫芦产业发展的价值,多次召开办公会进行研究。2007年初,成立了葫芦文化产业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区长按照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分别牵头落实:加大良种培育和科研攻关力度,引进国内外新品让大葫芦更大、小葫芦更小;成立了东昌葫芦文化协会,定期召开葫芦文化研讨会,以提升东昌葫芦的文化内涵;创办葫芦文化期刊,研究葫芦种植、工艺、销售市场,创建葫芦官方网站,建葫芦艺术博物馆,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培育了一批规模大的葫芦种植和加工基地。原文化部外联局局长、中国葫芦文化研究会会长游琪,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山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等领导对东昌府区科学决策,以葫芦产业为文化产业龙头的发展思路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群众的积极参与,东昌府区葫芦文化产业从单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葫芦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2010年的6000多亩,葫芦工艺品单只价格从原来的几角钱上升到现在的几百元甚至七八千元钱,产业效益从400万提升到现在的3000万,种植面积和经济收入连续翻番,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在东昌府区,葫芦种植至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东昌府区位于鲁西平原腹地,地貌低平宽广,马颊河和徒骇河等河流蜿蜒而过,引用黄河水方便,水利资源较丰富。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分,降水量适中,土壤质地均匀,肥力适中,非常适合种植葫芦。明清时期,东昌葫芦就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借运河漕运之便利,远销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形势下,区委、区政府积极加强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助推葫芦产业发展,使东昌葫芦的种植再创新高,一度达到6000多亩,为葫芦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葫芦不仅是经济瓜果,更是人文瓜果。葫芦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福禄”结缘,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平安幸福,福禄祥和的传统寓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东昌葫芦是中国传统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常取材于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东昌雕刻葫芦用料考究,刻工纯熟,在技法上有雕、刻、镂、烙、片、漆、描等手法。既有雅俗共赏之作,又有精益求精之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面向市场打造品牌
葫芦是农产品,工艺葫芦则是新兴的文化载体。为了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东昌府区委、区政府在科学决策、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充分借助国内外各种途径宣传葫芦文化产业。2006年以来,东昌府区的葫芦工艺品相继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中国(葫芦岛)国际葫芦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上亮相并大放异彩,在带来大量定单的同时,也打响了东昌葫芦品牌。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每日农经、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等栏目通过专题“江北葫芦王和他的500个葫芦”、“葫芦新花样”等节目多次宣传东昌葫芦。先后有日本葫芦协会、美国葫芦协会以及韩国、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客商来东昌府区进行文化交流、洽谈葫芦业务。
为进一步推动葫芦文化产业的发展,东昌府区举办文化艺术节,打造东昌葫芦文化工艺品品牌。200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其中第四届葫芦节文化艺术节共设置170多个展位,来自辽宁、河北、江苏等13个省49个县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葫芦生产加工企业23家。三天现场交易额达到200多万元,展会达成订单50多项,订单金额600多万,展出精品葫芦作品600余件,第四届葫芦节达成的交易额、订单数以及精品葫芦展出件数均为前三届之和。
深挖内涵 推动发展
在东昌府区,葫芦种植至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葫芦的加工制作经过500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风格。怎样实现东昌葫芦从农产品到文化产品的转化,仅靠宣传历史悠久是不够的,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工艺葫芦的文化地位必须确立。为此,东昌府区委、区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安排专业人员,全面整理葫芦文化相关资料,对区内葫芦发展的历史沿革、变化、葫芦工艺的艺术特征、表现内容等深入挖掘,整理资料10余万字,结集《葫芦文化艺术》一书,组织拍摄专题片,全面介绍东昌葫芦的历史状况、艺术价值、审美特征等。
二是主动参与国内外重要文化产业活动,充分展示东昌葫芦的文化产业魅力。先后参加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知名会展,提升了东昌葫芦的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与民间协会、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接待了全日本爱瓢会、美国葫芦协会、中国葫芦协会等国内外葫芦协会组织,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一方面进行葫芦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使东昌葫芦逐步迈入了国内外市场。
四是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民俗学会、聊城大学等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在大力发展工艺葫芦的同时,走精品葫芦、艺术品葫芦的高精之路,提升东昌葫芦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价值。
五是将葫芦文化产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提高葫芦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依托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姜堤乐园,建立了占地百亩、集种植、科研、加工、销售、观光、交流、文化开发、合作于一体的中外葫芦大观园,是目前国内单块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葫芦种植园区。
六是认真做好宣传推介文章。围绕东昌葫芦的历史、加工制作等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先后有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市区电视台进行宣传,大大提高了东昌葫芦的知名度。2007年的齐鲁论坛——山东民俗文化进北大活动中,东昌葫芦作为山东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与会专家名流的广泛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期间,东昌雕刻葫芦在世博大舞台大放异彩,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赞赏。
传承与创新的“东昌葫芦人”
东昌葫芦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大批“东昌葫芦人”前仆后继地努力——
闫寺办事处李什村农民李玉成,于1989年开始学习葫芦雕刻。他细心收集绘有各种图案的“葫芦样本”,在雕刻技艺上推陈出新。在继承前人雕刻“八仙人”“四出戏”“武松打虎”等人物的基础上,又推出“金陵十二钗”“梁山一百单八将”“十二生肖”等特色作品;在雕刻技艺上,从单一的雕刻发展为烙花、雕刻、镂空等技术共存;色彩上,从黑色发展为双色、彩色。在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期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民艺术家——李玉成带着他的雕刻葫芦,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现场展示精湛的雕刻技艺,传播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葫芦王于凤刚从1999年从事葫芦行业至今,从首届葫芦节卖出2000元一个的好价钱开始,他好运连连,成立了自己的葫芦工艺公司,潜心葫芦绘画,把中国古代名著中的人物烙到葫芦上,把圣诞老人、西方的星座彩绘在葫芦上,使他的葫芦雅俗共赏,远销东南亚、欧美。2008年,他的葫芦被北京奥组委以2.7万元收藏。于凤刚的葫芦种植基地如今有近700亩,他的公司激发了乡亲们种植葫芦的热诚,全村仅葫芦一项,人均增收6000多元。
李士恩,姜堤乐园总经理。2009年加盟葫芦产业,投资数百万元建起了目前国内单块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中外葫芦大观园。通过对葫芦加工、销售,为葫芦产业注入一股新生力量,也为旅游业营造了新的亮点。
郝洪燃是堂邑镇路庄雕刻谱系郝氏第五代传人,20世纪70年代随父辈学习家传葫芦技艺,其雕刻技艺“片”、“雕”、“镂”并重,尤其精于“戏葫芦”的雕刻,其法是用针划,辅以刀刻,之后还用颜色加以点缀,以使线条更加醒目。内容多取自古代戏曲人物和神话传说,多精刻细描,形象逼真。
新闻推荐
...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