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代翰林——— 尹琳基

日照日报 2010-06-05 21:50 大字

尹琳基,字琅若,又字竹轩。今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夹仓村人,生于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卒于1899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尹琳基的父亲尹汶瀗早年丧父,尹汶瀗的母亲靠纺线织布供他读书。后来家道日衰,尹汶瀗便弃学经商,经苦心经营,家境渐好。但一直无子,直到40岁时才生下了尹琳基,虽是老来得子,尹汶瀗对尹琳基要求却十分严格,从不溺爱。

尹琳基幼年聪明伶俐,在当地有神童之誉,七八岁时便能背诵许多古文,10岁就能作诗。当时,他的家中虽然比较富裕,但藏书不多,尹琳基便经常到别人家借书看。每次借书总是连夜阅读,吃透书上内容后马上还书,因此藏书之家都愿借给他书看。尹琳基十多岁就考上秀才,1859年(清咸丰九年)又中举人,1862年(同治二年)高中二甲五十名进士,年仅26岁,被点翰林,成翰林院的庶吉士。

尹琳基入翰林院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按礼制返乡给父亲守了三年孝。尹琳基给父亲办完丧事后,他的恩师单相国曾写信让他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他觉得母亲年老体弱,应该有人照顾,就写信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1868年(清同治八年),尹琳基的母亲去世,直到在精心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尹琳基才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以一等的优异成绩被朝廷授与编修职衔。这时,他进入翰林院已整整12年。

出仕后,尹琳基因学识渊博,为官严谨,再加上在历次考核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所以深得朝廷器重,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本衙门撰文,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要职,为整理朝廷的文献做了大量工作。

隋开科举后,朝廷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而主持科举考试的人大多是翰林出身。尹琳基入翰林院散馆后,多次参加或主持乡试、会试,从光绪元年起,历任湖南乡试副考官、陕西乡试主考官,又曾两度任会试同考官,他选拔人才非常注重学识、人品,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良才。

尹琳基为官二十多年,以敢说敢做著称。同治年间,朝廷想修复圆明园,尹琳基考虑到修复圆明园将劳民伤财,便协助御史游百川上疏劝谏。后来,山东籍陈国瑞将军冤死在戍所,尹琳基念及陈国瑞一生刚直却遭如此大的冤枉,多次上疏为陈国瑞乞恩,并要求朝廷为他立传、建祠祭祀等。后来,又写了《陈将军归骨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个事件的经过。

按清代翰林院惯例,翰林具备了一定资格便可升入左右春坊,这叫做开坊。开坊对一个人的仕途影响极大,当时尹琳基在诸位翰林中资历居第一,但因与权贵不合,所以长时间没能升入左右春坊。恰在这时,有一位姓郑的御史收集了一些生活琐事参劾了他一本,某位大学士便借机罢了他的官。

此后,尹琳基返回山东,清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来崂山太清宫,拜道士韩谦让为师,出资在太清宫三宫殿东侧建一处两进的堂院,自题匾额“东海餐霞”,在太清宫每日焚香顶礼,清斋静素,阅道藏,看丹经子集,修真养性。为纪念尹琳基,后人遂称该院为“翰林院”。尹琳基在崂山留墨甚多,白云洞洞额楷书之洞名即为其所题,还另撰有《观海市记》。后有尹琳基同科状元、山东巡抚梁耀枢,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来游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题留匾额“经神垂范”,遂邀尹琳基同去。尹琳基入崂隐居之时,其好友海丰御史吴徇曾赠有长诗,其中有句为:“嗟我齐年友,蓦地成隔绝。欢会几何时,挥泪难为别。簪缨岂萦情,生平重气节。”这期间,他曾受聘主讲江苏赣榆书院,也曾受赵国华的邀请,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工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一统志》被迫停修,尹琳基返回原籍,后来在家中去世。

尹琳基一生为政之余,勤于著述。据《日照尹氏族谱》记载,他一生写了十几种著作,主要有《焚余笔记》、《楚南乘轺笔记》、《秦轺日记》、《日下见闻录》、《日照旧志考证》等。

(该栏稿件选自郑玉霞主编《日照历史文化名人》)

尹琳基书法 

新闻推荐

省委宣传部调研组来日照市调研宣传思想工作情况

本报讯(记者 王美莹 实习生 李勇)6月4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保聚带领调研组一行,来日照市就宣传思想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毛继春陪同调研。听取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后,刘...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