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势产业唱主角 ——— 看南湖镇如何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本报记者 王美莹
茶园面积从不足千亩到突破万亩,蔬菜大棚从500个增加到1000个,奶牛存栏量从零到一千多头……串串数字,见证了东港区南湖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斐然业绩。
讲坛围着产业设
“如果没有南湖讲坛,绝不会有俺村周末菜园!”近日,东马陵前村支部书记战仁伟感慨地说。去年年初,该镇在成都开设南湖讲坛土地流转专场,三圣花乡的“菜地租种”让他茅塞顿开,首期100多块菜园全部认种完毕。
调结构,先得调优干部群众的思想。为此,该镇把“南湖讲坛”作为思想解放的主战场,先后邀请清华大学等38名专家教授主讲讲坛,并带着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等题目,把讲坛开到成都、江阴等先进地区,引导农民在理论深化和思想冲击中,向优势产业转移。
作为朝阳产业的茶叶,过去在南湖仅是零星种植,仅2年时间,茶叶总量从700亩跃至万亩,“北叶青”还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名优品牌。
设施带着产业跑
“不用电,不用油,风力提水到地头!”5月25日,许家庵村农民李宗家指着村北的130多台风车编起顺口溜。这些风车,不仅改变了该村守着日照水库却无法引水到地的历史,还发展了500余亩有机绿茶。
基础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配套条件。该镇连续两年把争引的4000余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城子中低产田改造等3个大型农业项目,完成6处风力提水、4处小流域治理等系列惠民工程,72座塘坝加固加紧进行,并列入全省试点。
设施建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生态高效农业区。该镇依托农业开发,建设了涉及60多个村的四大茶叶基地;依托完善水利设施,在省道两侧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依托风力节水项目,打造了日照湖茶文化旅游区。
干部跟着产业干
西黄山前村支部书记李为田怎么也没想到,镇党委80多名干部成为蔬菜采摘的首批游客后,每周到该村的市民就有十几拨,就连村里开发的“周末菜园”,机关干部也成为首批认种者,并带动了200多位市民前来认种。
“党委的机关干部就是俺村观光农业的开路者!”他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南湖镇机关干部不仅是示范者,更是扶持者和助跑者。
该镇把干部一线帮扶工作常态化,每年春、秋两季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期,集中开展驻村帮扶,干部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帮助农民确立结构调整方向;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招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在4月份的春季驻村帮扶中,南湖镇共种植茶叶6000多亩,并吸引五征等龙头企业参与绿茶开发,新调整蔬菜大棚用地300余亩,并完成了第三牧场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高德庆)日前,日照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方案经多轮论证、修改、完善及评审后基本确定,现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据了解,该方案分为“印象日照”、“解读日照”、“展望日照...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