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绘就发展蓝图 ——— 日照高新区设立十周年系列报道·规划篇
本报记者刘新英李敏通讯员高琦
编者按 突破临界点,原子将释放出浩大而惊人的能量。
一个地区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同样将迎来一个临界点,成功突破,其发展将迈上一个更加广阔无垠、前景美好的平台。
自2000年5月成立以来,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十几家纺织、机械类企业,发展到目前的179个进园项目、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10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室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海洋与生物医药业、现代物流业“四大支柱产业”。
为加快日照高新区的跨越发展,东港区将其列为全区的“一号工程”,举全区之力予以呵护、培植和扶持;2009年4月2日,市委书记杨军到东港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时,对日照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厚望:“产业和园区要规划好、高新项目要招引好、现有产业要调整好、政策机制要落实好、生态环境要保持好”。
带着十年磨一剑的执著,日照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东港区委、区政府的期望与要求,坚韧不拔地创造着自己“聚变”的条件,不仅使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将自身送到了一个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优质发展的临界点。去年,园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70亿元、工业增加值2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8亿元、利税总额3.5亿元。
站在腾飞的临界点上,日照高新区又将如何应对新机遇、新挑战,其发展前景和思路又是如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日照高新区设立十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十年,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从“名不副实”变成“名副其实”了。
深入日照高新区采访,记者明显感受到干部群众的那份自豪与自信,而这自豪和自信,在他们口中或多或少地都与日照高新区用科学规划绘就的发展蓝图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并非偶然,日照高新区的发展与成长,事实上正是从大手笔的科学规划开始的——
建园之初,这里只有十几家纺织、机械类企业。历经几年跋涉,走过了起步创业、搭建框架、扩张规模的时期,园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近年来各类园区经济版图新一轮勾画中,日照高新区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定位才能彰显个性激发潜力?
“高新区的规划,必须突出高与新,要和经济开发区形成错位发展、区域共赢的局面。”日照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月光如是说。
自2007年起,日照高新区在原有项目集中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面临机遇,重新规划、设计高新区的发展路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
他们先后聘请国家发改委、上海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编制完成了园区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等各项规划,明确提出园区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力培育科技孵化、成果转化、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四大基地”,构建起电子信息、现代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业、都市工业、楼宇经济等八大产业功能片区和电子信息、物流、服务外包、装备制造、创业孵化等五个专业园区,奋力向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高新区目标冲刺。
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打造鲁南经济带乃至半岛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推进科技研发的创新区、发展新型工业的示范区、集聚高新产业的核心区等目标,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2010年过100亿元、2012年达到500亿元、“十二五”末突破1000亿元。目前,高新区已配套面积26平方公里,建成区已由建园之初的1.37平方公里发展到20平方公里。
在这些规划的引领下,东港区委、区政府按照杨军书记提出的“五个好”要求,举全区之力加快高新区项目的招引、建设,尽快使其成为日照科技产业的载体、城市建设的新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于是,在“产业聚集化、分工合理化”思想的指导下,一个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聚集度高的“园中园”在园区内悄然形成,凭借各自鲜明的产业特色,吸引着许多投资商的目光,大批“国”字号、“中”字号、“民”字号大项目,给集群区融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科学的规划成为日照高新区跨越发展的有力助推。从2000年5月启动开发,2006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核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8年1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省级光电产业园、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一个个荣誉记载着日照高新区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走过的不平凡路程。
“高新区是一个示范窗口和龙头,是东港区一号工程,必须不断做大、做强、做好,成为鲁南经济带最具活力的高新经济板块之一,这无疑是继临港经济、大学经济、体育经济、旅游经济之后的有效经济形态和单元。”市委常委、东港区委书记张永霞清晰地描绘出了高新区新的发展蓝图。
新闻推荐
①近日,山海天城建集团组织经理人、储备经理人、员工关系委员会...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