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宜居家园:和谐福祉的温馨承载 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理论课题组

日照日报 2010-05-12 02:45 大字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到 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日照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2009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是日照人民在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伟大实践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生态环境

日照最珍贵的一张牌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近代以来,我国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逐国际的先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实践中,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建设生态城市,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生态环境优势是日照最大的比较优势。城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近海水质均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城市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百公里海岸线沙细滩平,水清浪稳,林带簇拥,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环境优势,构成了日照独特的环境魅力,是日照最突出的城市特色。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日照坚持以打造“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海滨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认真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力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巩固和发展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独特优势,城市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一,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创业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世界清洁能源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09年10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2009世界人居日活动及颁奖仪式”上,日照市因出色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成就而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当年度中国惟一、全球仅有的三个获奖城市之一。

科学决策

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环境优势突出”与“经济欠发达”构成了日照的基本市情。面对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如何吸收借鉴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成为日照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历届领导班子也都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谋求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再造城市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奖”的战略目标,并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战略决策,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日照的生态环境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生态宜居城市的品牌效应,提高日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形成对项目、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焦点集聚;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为落实这一科学决策,日照人民做出了不懈努力。

高起点编制规划引领。2003年以来,先后聘请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德国TZ设计公司、英国阿特金斯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队伍,编制完成了日照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鲁南临海产业区概念规划、日照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形成了多层次的规划体系,确定了“一带三廊四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划分了城市功能区,划定了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加强对水源地、河道、湿地、滩涂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和山体、绿地、森林、岸线及海域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实现了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行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控制,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使城市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保护与开发并重。本着“要让城市美起来,先把城市绿起来”的理念,以打造“大绿量、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绿化特色为目标,大力营造绿色基调的人居环境。先后建成了30余条生态景观大道和人民广场等80余处公园绿地,对原来封闭管理的两处公园进行了开放式改造;坚持“开发一片,绿化一片,不留死角”,加强了住宅小区绿化,花园式小区达65%以上;城区周围的山体、沿海、沿河、沿路等大环境也都进行全面绿化。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4%,城市绿地面积216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9平方米,真正形成了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人景合一的自然生态景观。实施了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机构对近10平方公里的万平口海滨泻湖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成了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成为集水上运动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滨海城市公园,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鲁班奖”,并成功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建设工程”。坚持环保优先、“一票否决”的原则,建立实行了“两不准”、“三同时”和“五不批”制度。“两不准”即,没有环保部门的审查意见或批准手续其他部门不准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不准开工建设;“三同时”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五不批”即,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生态市建设规划,不符合环境功能规划,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一律拒批。据统计,2007以来,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710个,总投资384.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32.5亿元;2007年以来共拒批各类建设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42.1亿元;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实施“蓝天工程”,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市区范围内禁止新上10吨以下燃煤锅炉。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机动车尾气环保定期检测率达84.98%,工业烟尘、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均为100%。实施“宁静工程”,调整了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建成了2个噪声达标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6.85%。

循环经济推动。制定并实施了《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日照循环经济市发展规划》,从“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在中欧环境计划(EMCP)的支持下,日照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首先完成园区规划编制,成立了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对企业进行生态化链接,互相利用过剩能源和废弃物,实现了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效果良好,得到欧盟的高度评价。目前已有49家重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始向清洁生态型企业转化。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城市居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95%,农村普及率25%以上,发展太阳灶6000余户,冬暖式大棚6万个,地膜覆盖面积4.7亿平方米。另外,道路、广场、公园、居住区和厂区等也都积极采用太阳能灯照明。安装沼气发电机组32台,装机总容量1.35万千瓦时,建成风力发电、风力提水设施28处。由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全市每年可节约用电38亿千瓦时,可减排CO

2

325万吨、SO

2

2.2万吨、粉尘2万吨。2007年日照市获得首届“世界清洁能源奖”,成为中国惟一获得该奖项的城市。

花园城市

地球人在共同努力

西方生态城市思想的出现晚于中国,不过其生态城市的思想极其丰富。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城市建设经验,主张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布局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在城市用地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思想。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建城思想也反映出朴素的生态意蕴。美洲的印第安人村落的建设也反映了朴素的生态城市的思想。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城市”的观点和相关研究。1820年欧文提出了“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其“自然、低密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花园城市。20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为研究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AB第11项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而且生态城市开发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小城镇延伸到一些开发时间较长、城市空间较大、产业形态复杂的国际大都市。如北欧城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德国的埃尔兰根和弗赖堡、西班牙的马德里、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等,其中成果突出的是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埃尔兰根。欧洲中部德国埃尔兰根市则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美国生态城市倡导者雷吉斯特所率领的“城市生态”组织自1975年就开始在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伯克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亦城亦乡的生态城市。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同时它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城市构建的学习典范。印度班加罗尔和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是澳大利亚的第一个生态城市规划,1994年2月获国际生态城市奖。1996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人居二次会议的“城市论坛”中,被认为是最佳实践范例。

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都比较重视实际效果和公众参与。总的来看,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可大致概括为:

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有具体可行的项目内容作支撑。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强,都有突出的重点建设项目领域。例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就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等等。这样清晰明确的目标既有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并实施,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够稳步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都尽可能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是规划方案的制定、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倡导并落实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中,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并且,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者都主动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成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这种做法,在很多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完善的法律及管理体系是成功的重要保障。国外的生态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一些国家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极为重视,通过立法,已经为生态城市建立了一套绿色(或生态)法律保障体系,包括绿色秩序制度、生态激励制度、绿色社会制度等。另外,国外生态城市在管理体系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经验。例如,澳大利亚著名生态城市哈利法克斯近十年的建设,自始至终都是由著名的非赢利机构一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委员会组织实施。该机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组织能力,将政界、建筑、森林、采矿和能源的组织,自然保护组织以及如南澳大利亚燃气公司等企业和遗产保护委员会等等来自各方的力量都凝聚到生态城市的建设活动当中,保障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突出的重点领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撑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他问题的解决。

宜居家园

打造温馨未来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还应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日照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主要有: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系统。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市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突出绿色主题、突出海滨城市特色,加快实施阳光海岸整治,打造独树一帜的“梦幻海滩”。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地建设,形成“城中有园、城在林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并按照“把海露出来,把地绿起来,把景美起来”的思路,合理处理“城”与“海”的关系,依山面海进行大面积、多层次的海滨造林绿化,形成融海、山、林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圈。另一方面,要按照“环保优先”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预审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关停污染重的“六小企业”,集中治理污染大户,使全市工业污染源全都达标排放。

以产业的生态转型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变革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赋予工业经济以生态内涵,促其向以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和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应坚持“港口立市”的方针,充分发挥大陆桥桥头堡的综合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现代物流业、临海工业、绿色农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微观层面上,应以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大力开展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认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环保产品,努力实现企业的生态与经济平衡。对临海大工业项目,应千方百计配套建设关联度高、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建立起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居住区。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确保生态建市的正确方向,才能将城市建设得富有生机活力。生态居住区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大力开展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规划建设小区绿地、文化体育设施,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鼓励研究开发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节水型用水器具。出台《日照市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应用管理办法》,市区及县城内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建筑和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施工和验收。大力发展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争创“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全面推广LED照明产品、太阳能路灯和节能自控技术,建立节能型城市照明体系。积极推广各类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利用的建材,提高建筑品质和使用年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引导人们树立与生态市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绿色消费观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注重形象设计,塑造城市生态品牌。城市设计是结合城市实际,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对城市的窗口、节点、重点街区、城市广场等城市空间进行艺术创造和技术处理。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对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加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外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知名度,打响城市品牌。为此,应根据生态宜居市建设需要,坚持“城市形象先行”,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紧紧围绕城市的特点,突出时代性、生态性、文化性,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确立富有鲜明特点的城市特色、建筑风格,着力塑造“精、气、神”现代文明城市形象,以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对外形象。

积极营造全民知晓、从我做起的浓厚生态文化氛围。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人人的自觉行动,从细微之处做起,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生态教育要坚持从儿童抓起,向儿童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灌输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环保行为方式,使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其骨髓,科学的生态行为方式内化为其下意识的自觉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

(总指导:毛继春 统稿:郭长海 马春康 执笔:

王书军 周斌) 

新闻推荐

日照人工养殖鲜活海产品首度“走出国门”

5月8日,日照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正在监装准备出口的星斑川鲽鱼。当日,由日照市海水育苗场申报准备出口的首批5...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