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卖炭翁”在阵痛中艰难求索 ——— 晋城长治临汾三市资源产业转型启示录

日照日报 2010-04-29 02:49 大字

本报记者 陈为平 曹伟 裴颖

我们进入山西省后,依次采访了晋城、长治、临汾三个城市。所到之处,三市所有采访对象仿佛早已统一了口径:“我们是资源型城市,主要靠煤炭过日子。”我们在实地采访过程中的深刻感受,完全印证了三市自己的定位。从过去到现在,他们的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构成与增长的支撑,无不依托煤炭来实现,“身上衣裳口中食”正是当地百姓对煤炭的真切依赖。三市资源业态同型,经济同质,主导产业同类,具有鲜明的共同特点。

然而,令我们感同身受的是,煤炭这个经济支柱犹如一把高悬于这三座城市上空的双刃剑。它在给三市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了众多矛盾与痛楚,他们不得不艰难求索寻找出路。

三年前,乡乡开矿、村村采煤的私挖乱采现象,导致三市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小高炉、小炼焦“狼烟四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年二级以上天气指数仅有40多天,令三地上空“难见天日”;国家能源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规范与约束,给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崭新的课题,巨大的压力油然而生。

“究竟怎么做”这道“选择题”,必须给出答案。

“经济发展速度不能慢下来,我们不能拖全省的后腿。要想加快发展,就难免产生污染,相信上级也会理解我们的难处”;

“形势逼人。我们可在显眼部位、大道两侧、城市中心等种花种草,植树绿化,‘镶金嵌银\’,‘说得过去\’就行,‘动真的玩实的\’既会影响GDP的增长,更会迟滞财政增幅,到那时,我们这些人还怎么有脸面继续在这里干下去”;

“对原有的企业实施整合改造,提质升级。对新上的企业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同时采用政策倾斜等措施,引导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政绩\’,并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遭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挖苦与指责,甚至可能真的‘无脸\’在这里干下去,功过是非只能让后人来评说”。

上述三种想法,集中代表了当时三大主流观点。凭心而论,这三种思维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领导班子的政治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但它们的落脚点却大相径庭。一是短浅的目光和急功近利的思维,只要眼前利益抓“好”了,走一步算一步完事,至于老百姓今后的长远利益如何,“不关我事”。二是用表面文章应付时局和上级,用虚假的政绩赢得好评与信赖,以图升迁晋级。三是用良心、智慧、勇气来主动承担道义、责任与风险,即使“官职”不提,也绝不做损伤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老百姓长远利益的历史罪人。

三市领导集体,最终选择第三种思维做了答案。“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们,通过产业内部升级优化,由“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一跃变为“一车炭,百余斤,十匹红绡千丈绫”!以煤化工为典型代表的新型产业风起云涌,以清洁能源为衍生产业的绿色经济扬帆破浪,以光学等精密组模为前沿的高新产业风情万种,以全年(去年)二级以上天气指数350多天为佐证的环境质量开天辟地。

三市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方式的上下求索与转变,令具有良知的人们感慨动容。

诚然是,三市的经历又一次重复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经典模式”,但是,这与“污染危害认识深刻,环境治理不愿动作”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其内在思维品质有天壤之别。“潘多拉的盒子”虽曾在这里打开过,但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人们手中,并未消极地盖上盖子,而是放出希望之神,消灭罪恶之魔。

晋城、长治、临汾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从“亚健康”状态逐步走向解脱,其历程是艰难的,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求索的代价是高昂的,但他们用扎实的行动,在历史面前“立此存照”。

日照与这三市相比,发展空间大,活力更加旺盛,探索的成本较低,成效却十分显著,尤以去年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标志,彰显出日照市委、市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映照出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的驾驭能力。这些都是日照突出的发展优势。但就全市宏观形态而言,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方式尚需时进我进,高科技含量的集群式产业模块亟待形成,扩量提质增效时刻不能放松。特别是置身于蓝色经济区、鲁南经济带,不仅应当注意自身建设发展,用项目来服务大局则更具战略意义。

(本报山西4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为适应楼宇经济发展需要秦楼街道拟向社会公开招聘名服

为适应楼宇经济发展需要,秦楼街道拟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服务楼宇经济办公室编制外工作人员。一、报名条件: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财经、工商管理、文秘类相关专业;身体健康,体貌端庄;具有日照...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