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牌农业耀东港

日照日报 2010-01-05 03:2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张斌 陈常国 姚守和 盛中华 刘洪涛

做强特色,托起绿色,融入蓝色,东港区大力实施“农业稳区”战略,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升三农服务水平,打造新兴品牌农业,谱写了三农发展的新篇章。

优质发展富农产业

东港区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把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事关民生、农民利益的特色农业放在优先位置,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特色产业实行率先发展。作为全区农业三大工程之一的“五个千亩示范园项目”,苹果亩产达5000公斤,同比增长43%,亩产值达万元以上;水稻亩产达557公斤,同比增长6.8%,“珍珠米”已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日花一号”花生平均亩产368公斤,同比增长8.7%,正在积极申报“优质花生基地”认证;蔬菜达到优质食品标准,亩产值 2.2万元左右,同比增长8%,目前正在加紧办理蔬菜有机食品认证;食用菌实行标准化生产,产量、产值分别增加6.7%和8.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600元,同比增长9%。

两城镇安家岭村,变传统优势为产业优势,“鸡腿大葱”,成功注册商标,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1100多亩特色大葱,畅销浙江、福建等地,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日照街道前十里村流转土地建设100亩奶牛养殖区,安置养殖户250余户,存栏奶牛1000头,日产鲜奶20吨。小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新成立天成奶牛合作社,与蒙牛公司签订了牛奶收购合同,让奶农吃上了“定心丸”。

南湖镇大棚蔬菜,西湖镇黑木耳,陈疃镇蓝莓,涛雒镇珍珠米,三庄镇优质苹果……全区培育无公害稻米、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禽、名优水产、花卉苗木等7大特色产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24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100家,建成省级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41个,特色规模养殖场2716个。

该区落实减负政策,保障农民权益,加强审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对违反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和违规向农民及村集体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等问题,全面清理清查;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420人次,在全区范围内检查了300多家农资经营店(点),抽检肥料样品40个,抽检农药产品样品33个,抽检农药包装标签78个。同时,对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完善,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和政策宣传,指导流转合同的签订,搞好协调服务,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健全土地流转档案,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1659亩。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系列惠农政策同时,发放各类补贴共计两千多万元。

该区共采集土壤样品500个,指导配方肥30万亩,推广配方肥20万亩,培训农民5000人次,为5万户农民提供服务。2008年,省、市批复的3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部竣工,共完成投资1187.14万元,占计划的104%,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2009年度日照街道土地治理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87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并积极争取2008年国家新增农村户用沼气项目,总投入1200万元,在全区33个村建设容积8—10立方米的沼池3000户,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

崛起蓝色渔业

依海临港,得蓝独厚, 60公里海岸线,新兴生态渔业、海洋产业,潜力无限。作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主战场、主平台,东港全面贯彻落实“保增长 惠民生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要求,融入蓝色经济,推进“蓝色崛起”。

该区围绕浅海综合养殖、池塘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模式,不断壮大水产品养殖基地。秦楼街道万亩浅海综合健康养殖基地、涛雒镇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两城镇万宝集团综合养殖基地初步建成,并大力推广实施了“虾蟹蛏”和“虾蟹蛤”立体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去年,全区又有10000亩海水池塘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各品种长势良好、效益突出,亩综合产出效益突破8000元。全区共发展工厂化海参养殖场105家、10.2平方米,海参存养量达1700余万头,成为全省三大海参生产基地之一。

该区力促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渔业生态资源和环境修复,加快西施舌、中国对虾等特色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区建设,去年在近海海域增殖放流中国对虾、梭子蟹等海洋生物2.2亿尾(只);投资240万元建设西施舌种质资源保护区;投资2400万元,建设黄家塘湾万宝人工渔礁项目。并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新型渔业科技创新和渔业推广体系。全区已建成10家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有两家专业合作社成功争创了农业部和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还创新推行了“一卡六表”养殖管理制度,全区已发展海水养殖面积 12.9万亩,另有设施工厂化养殖场353家、33万平方米;浅海深水大网箱96个;水产育苗场160家、育苗水体14.1万立方水体,年育苗能力达160亿粒(尾、只)以上;水产加工企业76家,年加工能力10.4万吨;群众性渔港5处,渔船修造厂8处。

发展绿色产业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一系列荣誉创建中,东港认真履行驻地区职责,着力打造绿色东港、和谐东港、生态东港,为冲刺全省“30强”提供了坚挺的环境支持和生态支撑。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43万亩,森林覆盖率34%,城市绿化覆盖率4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5平方米。

该区初步构建起以荒山绿化为基础,以道路、河流绿化为骨架,以成片造林为突破,以城镇绿化为重点的区域绿化网络。对西部山区,在封山育林基础上,加大退耕还林和地堰绿化力度;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干道两侧20米实施退耕还林,发展路域经济带;对东部平原,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对城区近面山,选用优质乡土树种、风景树种及藤本植物,开展以补植为重点的造林绿化活动,形成混交复层林,发展生态旅游林业。

在两城镇驻跸岭,500余亩的昔日荒山换新颜,岭顶青松戴帽,岭下侧柏环绕。去年,镇、村投入资金6万余元对该岭彻底绿化,栽植黑松2100株、侧柏76000株,成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该区实施“环库林带工程”,已完成绿化任务1.3万亩,占计划的95%以上。实行建设生态公益林与发展经济林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栽植茶叶与高干林木相结合,今冬明春发展有机绿茶3500亩,建设“绿色屏障”,保护日照最大饮用水源地,已吸引山东十大优质名茶、国家级有机绿茶基地——— 北叶青、中国有机绿茶生产基地——— 太极茶厂落户,形成了“基地+农户+企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相统一。

该区发展壮大“日照绿茶”,打造“江北第一绿茶基地”,大力实施“陆上强茶”战略,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绿色果茶产业,“万亩茶园”工程纳入全区“8大工程88个重点项目”,今冬明春新上茶园2万亩,力争3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10万亩,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优质精品绿茶生产基地。

该区还注重挖潜绿色文化内涵,与旅游有机融合。下元一村将茶园建设与天台山旅游相结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片区;南湖镇千亩“生态茶观光园”已完成规划;秦楼街道苏家村千亩茶园,去年夏天吸引2000多名海滨民俗游客来品摘观光;三庄镇、日照街道围绕苹果和蔬菜、畜牧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其中,山庄村生态园项目完成规划编制,流转土地1400亩地,规划了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和旅游区。

铸造和谐水利

东港立足“保安全、保重点、保效益”,以强化农业发展支撑、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条件为重点,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汛抗旱总体水平,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目前,全区自来水村庄普及率、人口普及率分别达到98.1%和94.82%;建设了涛雒集中供水、三庄四亩地集中供水、陈疃惠家庄集中供水、秦楼卧龙山集中供水、南湖马陵水库集中供水、西湖上栗山集中供水等一大批农村集中供水亮点工程、惠民工程,建立了集中供水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2008—2009年,全区完成了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把除险加固与集中供水相结合,积极研究探索水库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东港积极筹措资金,实施了以四亩地水库节水灌溉项目为代表的自压节水灌溉工程,以文山茶场节水灌溉工程为代表的水利现代化高效节水示范项目,以大宅科、许家庵节水工程为代表的17处风力节水示范项目,促进了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对陈疃镇陈疃和蔡石小流域、西湖镇铨园和三北小流域、三庄镇龙门崮和高庄小流域、秦楼街道庙山小流域等进行综合治理,共计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360万元,使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全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共涉及7个镇(街道)、171个村,移民户数11559户,该区不折不扣地执行库区移民扶持政策,全力确保后期扶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地发放到移民手中,目前共发放后期扶持资金4千多万元。 

新闻推荐

真情关注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刘家富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紧紧抓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加强跟踪监督、持续监督,力求取得好的监督效果。...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品牌农业耀东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