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日照古镇名村的前世今生 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日照古镇名村》

黄海晨报 2020-10-23 10:10 大字

卢绪海

《日照古镇名村》是日照市中华文化促进会、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组织、由市政协原主席李守民主编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的一分册,该分册有40多万字,分为上篇古镇、下篇名村两个部分。上篇收录了日照、石臼、涛雒、三庄、两城、岚山头、安东卫、碑廓、黄墩、巨峰、中楼、城阳、招贤、陵阳、阎庄、长岭、碁山、东莞、寨里河、洪凝、街头、许孟、潮河和户部等24个古镇;下篇收录了十里铺、烟墩岭、草涧、寺后、大沈庄、柏崖、坊子、三关等东港、岚山、莒县、五莲两区两县的126个名村。无论是古镇还是名村,“皆详述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风土民情、自然风光等人文与自然的丰富信息”,让人对日照古镇名村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日照古镇名村》在《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编委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历经近五年时间,在参考有关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日照各区县古镇名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记录,并通过走访当地先贤、古稀老人,以开座谈会、个别征询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史料不足、搜集工作量大等困难采编而成。该分册坚持“以史为据、结构严谨、表述精确、文字简练”的总体编纂要求,力求以朴素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图片,记录日照古镇名村那已尘封的记忆和曾经辉煌的文化轨迹,以期“钩沉一段段历史记忆,领略并展示古镇名村的演进历程”,为昨天、今天以及明天更好地传承,留下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日照古镇名村》在《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其一,选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古镇名村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和见证,是区域文化传统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其沧海桑田变迁中,铭刻着日照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和社会经济变化历程。古镇名村的悠久历史,具有典型的不可复制性。关注古镇名村,就是关注我们生活的这块热土,就是尊重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古镇名村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其形态风貌不断被现代文明所侵蚀,独特的民风民俗日趋消亡。保护古镇名村,就是保护历史记忆,就是传承人类文明。如何有效保护古镇名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古镇名村保护与开发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毫无疑问,编纂《日照古镇名村》分册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了有益尝试,对古镇名村的保护工作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日照古镇名村》的编纂出版,是全面挖掘整理“日照历史上创造形成并留存下来的宝贵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大自然赋予的具有突出普遍研究价值的天然名胜、物产物种等遗产资源”而形成的重要产物之一,对于还原日照古镇之古、名村之名的真实面貌,抢救古镇名村文化遗产,积极主动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地域传统文化,留住日照人祖祖辈辈的乡愁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其二,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据考证,当前日照所辖近3000个村落中,除了明代以前建立的200多个外,约有2000多个建立于明初,其余为清代及以后所建。本分册在收录明初及之前形成的,尚有一定文化遗存的自然镇、集镇、建制镇及村庄时,注重古代镇区范围、古代镇区建设、古代商贸活动、古代重大事件、镇域内较著名的人物及风景名胜等方面的内容;在选取名村时,也非仅仅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名”,而是着眼于历史文化之“名”,侧重以人(名人)为名、以遗(历史遗迹)为名、以事(重大事件)为名、以特(特产和传统技艺)为名、以景(风景名胜)为名,以传(重要传说)为名。

作为科学、严谨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大众普及性读本,《日照古镇名村》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了日照境内镇村历史变迁、人文地貌、风情物产。它研究内容丰富,集史料性、原创性、故事性、可读性于一体,给人以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和喜悦感。该分册呈现出有别于史志的别样风貌,尤其是乡土性、民间性、风俗性,是读同类书所体会不到的。

其三,理论联系实际。古镇名村,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见证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本分册编者深入实地,行走在日照古镇名村的大地上,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寻找古镇名村的精彩故事和历史截面,品味多姿多彩的民俗。通过古镇名村的民间文化、社会风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风土文化,挖细多元化古镇名村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因子与路径。

《日照古镇名村》理论联系实际,就文本而言,记考相融,分类全面,内容翔实。该分册通过历史辨析,很好地理清了日照古镇名村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说故事,很好地提炼出了日照的人文精神;通过实地采访整理,很好地救存了日照古镇名村的一些史料。这是从历史演进、社会变迁、文化赓续、精神锻造上,全方位立体地在把日照古镇名村的根留住。

《日照古镇名村》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以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日照历史悠久,古镇名村星罗棋布,值得写的东西很多。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境内的远古及先民文化遗存举世瞩目,两城遗址、尧王城遗址、陵阳遗址、丹土遗址,无不见证了日照早期的文明之光。西汉置海曲县,东汉更名为西海县。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日照之名始于此。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延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久远的未曾中断的历史,使得日照地域文化色彩浓厚,顽强生存下来的日照古镇名村,同样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其次,编写者广泛占有材料,在模糊地带攻坚克难。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以及受战乱、自然灾害以及近现代一些众所周知的因素的影响,日照村镇范围内的古建筑基本已荡然无存;而原来特有的习俗与人情,在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也受到一些影响。尽管日照拥有灿烂的文化历史,真正收录进典籍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在编写《日照古镇名村》分册前,有关日照古镇名村的资料很少。因此,编写《日照古镇名村》分册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编纂者基于对日照灿烂文明的敬仰和热爱,知难而进,他们四处搜集资料,通过种种渠道,考之于史书典籍和地方文献史料,核实于志书和家谱等资料,像大海捞针一样,将古镇名村的资料一点一滴地整理出来。更可贵的是,为了收集资料,编写者通过深入乡间寻找民间文化人,在碰壁无数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帮助。他们不遗余力地记录整理了大量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从大历史的缝隙中,拣拾起不起眼的片言只语,得到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后人保存和积累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为打造“人文日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执笔者驾驭力强,考证认真。任何一个古镇名村,都不能脱离史志体的规范约束,对于一些不靠谱的说法,编写者既敢于辨别其真伪,同时也拿出了更令人信服的结论,以免谬种流传。

以开篇提到的古镇两城为例,在各种宣传资料上,有两种说法最为普遍:一是,“两城是古代亚洲最早的城市”;二是,“两城是古代亚洲最大的城市”。对于这些说法,编者并没有采取拿来主义,而是通过查证大量的史料,最终确定为:“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世界史便览》载,公元前约3500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参见本书第38页)同时还考证出,《世界史便览》原本为《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一书,该书由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于1978年出版,系原牛津大学讲座教授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不仅如此,编者还将《世界史便览》有关两城部分的影印图片附在了后面,从而还原了历史真相。

再以名村寺后为例,编者考证出,“寺后村因村南有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大圣寺而得名”(参见本书第289页)。笔者作为寺后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搞清楚村前那座名寺的具体名字,求证多方亦未有所得。直到阅读本书,才第一次得知,这座著名的古寺原来叫“大圣寺”!

编者通过大量艰苦的考证,依靠互为补充验证的翔实资料,在锱铢考量、谨慎结论中,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将碎片化的日照古镇名村历史和文化,尽最大可能地完整呈现到世人面前。

《日照古镇名村》既有风物典故、历史传说,又有真实的文化遗存。品读本书,能够让人充分领略到日照古镇名村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每一个古镇名村,就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它们在岁月变迁中渐行渐远。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是少不了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这座城市人文和历史的丛书的。《日照古镇名村》分册填补了日照古镇名村方面的文化空白,不仅传承了日照自古以来的优秀地域文化,更为今后研究日照地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料。

毫无疑问,《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的编纂出版,是一项“功在当代,泽惠千秋”的了不起的文化工程。作为丛书的分册《日照古镇名村》,对于激发广大群众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对于激发海内外日照人坚定文化自信、记住乡愁,必将产生不容低估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卢绪海,山东日照人,九三学社社员,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山海天城建集团。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作协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近年来,在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著有《山海天管理评论》等作品。)

新闻推荐

危急时刻他们勇救落水女孩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隋言晨)10月18日下午,在莒县沭河公园钟楼广场河段有一女孩落水,孩子父亲想起当时的一幕,仍心有余悸。...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