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引入社会力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农村敬老院有了专业护理员
关键词:农村养老□本报记者 吴宝书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宋百成
小雪已过,天气日渐寒冷,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生活得怎么样?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日照市东港区的多家敬老院,发现老人们身边多了一群专业护理人员,让老人们享受到温暖的专业服务。
12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东港区的日照街道敬老院。走进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粉刷一新的三层小楼,53位“五保”老人和14位寄养老人在此过着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
“我们整合了东港区4家人数少、条件差的敬老院,由专业的民营养老机构派驻服务团队,通过公办民营的方式提供专业的服务,集中供养老人。”该敬老院院长周绪霞说。
厨房里,厨师金立正已经为老人们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餐厅门口白板上,贴着每周菜谱,老人们一日三餐的菜谱一一列在上面。周六,早餐:煎饼、馒头、咸饭、鸡蛋、榨菜;午餐:猪肉大白菜豆腐炖粉条、葱烧丸子、肉炒大头菜;晚餐:荞麦粥、韭菜炒豆腐皮……
“今天晚餐给老人们准备了荞麦粥、蒜黄炒鸡蛋。为确保老人饮食营养均衡,食堂菜谱每周更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金立正向记者介绍说。
在老人的寝室里,护理员王永条和其他2名护理员正在为老人整理床铺,打开碳晶板取暖器,为老人晚上休息作准备。老人床上是统一配发的新被褥,记者用手一摸,感觉到厚实绵软。
在远离日照市区的东港区南湖镇敬老院里,同样也是暖融融的场景。“在这里,老人吃穿住用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运行,被褥统一配发,每周定时换洗,每个季度都为老人发放应季的衣物。”南湖镇敬老院院长安丰友说。
记者了解到,在2016年之前,东港区的农村敬老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时农村敬老院大多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闲置学校等改建而成,基础设施陈旧,消防设备缺失。普遍存在无土地规划、无建设审批,养老相关手续也无法办理等问题。”日照市民政局局长王录联向记者介绍说。
同时,敬老院由乡镇政府直接运营,院长和服务人员多从附近村民中招聘而来,年龄偏大、服务不专业,很多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而且由于“五保”老人在各乡镇分布不均,有的敬老院还存在大量房间和床位闲置,入住老人少,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以前农村敬老院的条件很简陋,别说是取暖了,每天的饭菜都很单一,护理人员只有一两名,常常需要入住的老人们自己相互照顾。”周绪霞说。
为突破瓶颈,日照市特事特办,把农村敬老院无规划、无审批手续等问题一次性解决到位。累计投入资金9630万余元,对8处存有建筑安全隐患的农村敬老院进行了新建迁建,对35处农村敬老院进行了消防安全提升改造,在全省率先完成养老院质量专项整治,整治率、合格率达100%。2016年10月,东港区率先“试水”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将全区的敬老院托管给山东幸福盛地养老有限公司管理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试点取得成功后,日照市将全市51个农村敬老院通过招标方式,全部交由专业养老机构运营,并规定每个区县至少拿出一个敬老院专门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
“我们把东港区8个乡镇的9处敬老院整合为5家,配备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24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同时,敬老院还有偿接管社会上的寄养老人,盘活了闲置的床位资源。”山东幸福盛地养老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崔荣英介绍说。
除了参与东港区的公办民营敬老院,该公司还加入到莒县招贤老年康复中心、岚山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建民营养老项目当中。目前,该公司运营的各敬老院里,在住者已达300余人。
晚餐过后,身穿大红色崭新棉服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院子里散步。“自从敬老院里来了专业服务队,我们每天都有人照顾,到点有热乎饭吃,没事的时候我就跟其他老人聊聊天、看看电视。生病了有医生上门,我们在这里住得很安心。”在敬老院住了5年的“五保”老人孙开民满意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江雪通讯员王政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莒县寨里河镇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