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里籍再考证(二)

黄海晨报 2018-12-14 09:31 大字

张凯飞

齐鲁诸子名家志,是由山东地方史志办公室联合编著的,内容颇为详实有据,其中收集查证37条不同朝代有关记述姜太公出生地是日照的记载。更为可贵之处,史志的编者们将商周时期日照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变迁刨根析里,让历史事件具有了坚实的背景支撑。在姜太公“里籍居处”小节中如此说:古代“东海”则指黄海或兼指今东海北部,如《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又《战国策·楚策》:“楚国鄙陋,托东海之上。”按:东海即东海郡,太史公以其当代区划称指。应劭(shào)说:高帝所置东海郡即秦所置的郯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县有东吕乡东吕里,是姜尚的祖籍及生地,也是他曾经“避纣,居东海之滨”的故地。

在纪连海先生讲述齐国历史“神奇姜太公”中,有关姜太公里籍,作以下考辩(录音整理):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姜太公是哪儿的人呢?这姜太公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人。

那我为什么采纳这种观点呢,因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这是比较符合史籍记载,也比较符合绝大部分姜太公的后裔的认可的。据当时齐国的国都,现在我们讲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地方史志记载,姜太公的出生地就是我们现在的日照市。那么据姜太公的分支后裔———卢氏世界宗亲会。这个卢氏世界宗亲会包括韩国卢氏宗亲会,那么按他们的家谱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还有就是当今研究姜太公最高权威之一,那么这个人是我们讲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是中国国防大学的教授,他本人也是姜太公的后裔——— 姜国柱先生考证,他也认为,这姜太公应该是山东省日照市人。

三、姜太公里籍“吕国”说、“河内”说、“东海”说考证

在历史史籍记录姜太公出生地的众多史料中,虽然姜太公里籍没有太多争议,但确有少部分不同历史的记载,根据记载的史料价值判断,通常史家以这三个地方为考证范围,以甄别出真正的太公出生地。以下做分别考证:

司马迁著《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名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吕氏春秋》讲:东海上,乃“东夷之土”。东夷指当时东方各少数民族,东夷之土,即泛指淮河中下游,泰沂山脉以东的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其先祖伯夷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劳,受封在吕国。吕国,在《辞海》有一条古吕国在南阳的记载:吕,古国名,作甫,亦称有吕,姜姓。

《南阳日报》考辩道:南阳的志书上也有着许多记载。《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商朝,四岳之后所封之吕……商时诸侯国。”“周时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时为韩秦。”《南阳市地名志》载:“姜尚故里古吕国在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附近。”清《光绪县志》注:“按今县西二十五里有董营或谓即董吕村。”即在今南阳县王村乡董营一带。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段文字,是河南南阳最初认定南阳县董吕村姜太公故里的起因。有几个关键词是影响结论判断的关键。一是辅佐治水的人物“伯夷”和“禹”,一是时间节点“虞夏”,一是方位“吕”和“东海”。《史记·周本纪》记载:“自禹至太康与唐尧、虞舜皆不易都城。”史学家杨鲁昌先生亦云:“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尧王城为上古尧、舜、禹时代唯一 最大的都城。”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日照尧王城定位“尧王城遗址”。既然大禹的都城在今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伯夷是佐大禹治水之重臣,理应在以“都城”为中心的区域活动。

司马迁所说“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说明司马迁明确把“吕”和“申”相区别,是两个地方。一是“莒国”的“吕地”,或者是南阳的古“申”地。只是,司马迁并不确定太公的先祖四岳是封在其中哪个地方。1933年,台湾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发表《夷夏东西说》一文,认为“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很显然虞夏区域离河南最南部的南阳相去甚远。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方面被誉为一代宗师的杨向奎称:“夏代不可能是那样规模大的一个帝国。”查阅百度百科“南阳”词条,解释道:“商、周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楚等国”。换言之,虞夏时期,南阳未有“申”国。以上两位史学家的考证及“南阳”史料记载,也在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夏时期全图》所标注虞夏部落区域分布中得到确认,虞夏之际今南阳的位置,图中没有任何人类生存记载和标识,只有到了《西周时期全图》才有“申”的出现。

可见,司马迁所言“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申”在虞夏时期是不存在的。这一结论,还从《伯夷家族》记载中得到更为详实的答案。

《伯夷家族》史料记载较为详实,现摘录如下:

“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以为股肱心膂(lǚ)之重臣,受封于吕,曰吕国。莒国(又名吕国,是伯夷的分封国,属于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附属国。本为姜姓,后世从其封姓,以铭记吕国及伯夷功,故曰吕氏。伯夷为吕氏开姓始祖也。

周宣王之时为经营南蛮,镇压楚熊,遂迁吕国于河南宛地,今南阳之地也,以镇南方。春秋之际楚文王欲兴霸业,攻占吕国,国遂亡。”

以上史料记述明确说明,所谓“吕国”即为“莒国”。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国名记》云:“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莒国,最早属于东夷古国。据现有出土铭文的甲骨文看,至少商代已有莒国。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批古陶器中,发现上面有图像文字刻画的有20余件,其中专家识为“旦”字的图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之最,它比甲骨文还早1500余年。“周宣王之时为经营南蛮,镇压楚熊,遂迁吕国于河南宛地。”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应该在其执政时间(前828年—前783年),周宣王是西周灭殷后第十一个国王。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姜太公是在西周第三位国君周康王六年去世(约公元前1017年)。“六年,齐太公薨”。可见,迁吕国于河南宛地已是姜太公去世(按寿享139岁)245年之后的事件。

故此,姜太公生于南阳“吕国”说,是有违历史时空观的,《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商朝,四岳之后所封之吕……商时诸侯国。”是不能取信的。

百度输入“姜太公故里”关键词,便有一大段关于姜太公故里的“考证”,很显然从页面插图到文字都是关于太公故里是“汲县”的一面考证。摘录文中主要部分如下: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今河南卫辉市)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在注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sì)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卫辉市太公镇吕村)《水经注》载:“(汲县)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载在《经》《传》。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学者罗泌在所著《路史·发挥》中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西晋河内郡汲县县令卢无忌,为太公后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齐太公吕望表》,文曰:“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该碑虽已失落,但故宫博物院等处藏有不同时期的拓片。《吕望碑》,全称《修太公吕望祠碑》。该碑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并正书。该碑虽已失,但卫辉博物馆藏有拓片,《金石萃编·卷三十二》载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卢元忌置碑僻据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

针对上文关于姜太公故里“汲县”“考证”诸条历史记载,笔者本着审慎客观的原则,认真查阅历史史料原始记载,参考史学家之考证,以期揭开尘封历史的真面。

“考证”之一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今河南卫辉市)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在注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

查阅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氏春秋集释》,其原文见下图。照片《吕氏春秋集释》“太公”条内容,原文正书是“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在此语后又补注:“太公望,河内人也”,并非如上所述“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汲”是擅易之字,是上传资料人加入的,不符合原著史实。中华书局出版《吕氏春秋》原件图片如下:

新闻推荐

最后一片地瓜干与茫茫风雪夜

1970年底知青大招工后,剩下的知青日子开始难过,受欺凌的事在许多知青点都发生过,我们黄家宅知青小组也不例外。记忆...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