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中的艺术对视 ——蒋华亭与他的书法

黄海晨报 2018-12-03 09:46 大字

许家强

写完最后一个字,蒋华亭先生将笔放下,轻轻舒一口气,仔细审视着身前书案上的三尺宣纸,墨迹正浓,铁划银钩,转折矫夭,几欲破纸而出。

“书法写到最后,便不能依傍他人,我的字水平高低不说,但这是我的,一笔一划,间架布局,是我独有的,而不是抄袭自别人”。蒋华亭先生将半干的宣纸拿起来,边看边感慨。

满头银发已褪尽黑色,或许,已经褪去的黑色正与岁月一起,沉淀为他笔锋之上的滴滴墨汁,在年复一年中,挥洒成就了他的一幅幅书法作品。

那一幅幅书法作品,正是他岁月的沉淀、生命的写照啊。

86岁的蒋华亭,凝视着手中的笔锋。

他没有辜负这支笔,这支笔,也没有辜负他。

1937年,4岁的蒋华亭由父母带着,从家乡莒县陵阳镇朱家葛湖村北去大连。

那个年龄的蒋华亭,对故乡不可能有什么印象。但他的父母,则是在家乡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也深受家乡文化之风浸染,所以,蒋华亭虽然直至10岁才在大连教会小学入学,但在此前,却已深受文化熏陶,拿起毛笔,写写画画,居然已有模有样。这样他从一入学开始,在同学中便是写字最好的人。老师批作业时在学生的字边划圈,单圈是好,双圈是好上加好,蒋华亭是小伙伴中得双圈最多的人。

那便是他最早的书法,没有名师,甚至没有字帖,但他就是写的好,写的是自己的字,无所依傍的好,单纯的好。

而今七十余年过去,从如海的碑帖中穿过,在名师的指点中成长,蒋华亭再一次完成了他自己的字,脱离依傍,单纯的、自己的书法。

蒋华亭当然不是一直都不依傍他人,在中国书法史上,从不依傍他人而卓然大家的人,似乎并未出现过,王羲之也曾师事卫夫人。转益多师,也是蒋华亭先生书法长途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已经无法历数蒋华亭先生曾面对多少家媒体的采访了,几乎每一次,他都要说到1962年,他调任山东省交通厅潍坊市汽车运输公司党办主任兼秘书科长之后的事,就在那里,正常工作之余,他全身心地投入书法之中,于点横撇捺间,抒发自己的青春热情,长达六年时间,他一直在专注地临写“汉八分”(隶书)。

那是在“大跃进”之后,一直到“文革”开始。“后来有很多人说那时写大字报练了写字,我不是,我没写几张大字报。”书法就是书法,书法怎么可以拿来做害人的事呢。

蒋华亭先生后来最成就卓然的,是行草,在他所出版的各种书法集中,也罕有隶书出现。蒋华亭先生认为,他对八分书体的长期临写,积淀了功力,打牢了根基,但他的性格与兴趣,更倾向飞扬踔厉的行草书体。

非常有意思的是,蒋华亭先生为故乡莒县书写的第一块名匾,是“莒州供销大厦”。那是在1991年,当时,莒州供销大厦还请时有“中国隶书第一人”的刘炳森也写了同样的六字。在两幅题字中,经过集体比对审读,大家一致投票给蒋华亭先生的书法,用做大厦的主题额。

我问当时参与其事的大厦老员工,她回答的很简单,“就是蒋老的字更有力,更好看”。

此后二十余年间,蒋华亭与刘炳森的两块题额,便同时存在于大厦的楼前与楼侧。同样的书法艺术,在时光里对视,也共同提升着莒县商业场所的文化品味。

蒋华亭先生将自己的书法生涯总结为四个阶段。写汉隶是第三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他离开老家莒县,漂往东北,在东北就学,开始认识到并逐渐迷恋上书法的线条之美。

这是他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最大的收获,是一顿年夜饭水饺。

那是1947年,先生的父母带了一家老小,自大连坐船回归故乡,几经漂泊,到了青岛,被收容到难民院里。

时逢春节,日子再难过,也抹不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难民大院里住了几十家难民,大家凑钱买纸买墨,都来央求蒋华亭这个上过“洋学堂”的“小秀才”为大家写春联。

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况蒋华亭是真写得一手好字,来者不拒,他为几十家题写了春联。看大家欢欢喜喜捧字去了,蒋华亭心喜满满,这才觉出腹中空空。

时间还不太晚,蒋华亭将砚台里墨汁洗去,捧了去当铺卖了,换了一大把法币,又把一大把法币换成三斤苞米面和半斤红糖,提回家中。这就是他一家七口的年夜饭了。

大街上有鞭炮炸响的时候,有人来给他送水饺,那是大家对他写春联的酬谢。

几十年过去,已是名声遍书坛的蒋华亭先生,应家乡莒县之邀,回莒县举办了一场书法展,在当时全县尚无一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改革开放早期,中书协会员蒋华亭先生的书法轰动莒县,淋漓酣畅的线条艺术,让莒县的文化风气得到一次升华。

展览结束,先生决定,将全部124幅作品,统统捐给莒县。县里为此专门拿出了8000元奖励他,蒋华亭先生推辞未果,直接捐给了刚刚诞生不久的希望工程。

时间相隔几十年,十几岁的蒋华亭在面对几十幅春联换来的一盘水饺时,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几十位濒临失学的孩子,会因为他的书法,重新坐回教室。

蒋华亭书艺的第二阶段,有点机缘巧合。

那是在1949年,已回到老家莒县的蒋华亭参加革命工作,被分配到当时的滨北工商分局诸莒支局枳沟酒厂工作。年轻的蒋华亭在秘书股,跟一位叫张射东的秘书股长干公务员。

这是蒋华亭的幸运,张射东是破落地主出身,毅然投身革命,从小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一手毛笔小楷,端庄精丽,法度谨严,已近60岁的张射东对已小有书法根底、又聪明好学的蒋华亭非常喜欢,在生活上多加关心之外,更付出大量心血,指点蒋华亭的书法。这一段师慈徒勉的经历,对蒋华亭日后的书法之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书法,从此牢牢打下了传统根基。

一直到1981年,蒋华亭先生遇到他书法途中最重要的老师武中奇,得到武中奇的精心指点,书艺大进,进入他书法第四阶段,他仍然会时时回首,审视自己来时路上的书法基础,正是因为他自幼所受到的书法培养,一直植根于传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才让他的书法于磅礴雄奇之中,寓新寓奇,却从不会偏向尖滑,从不会落入投机取巧之途,因为他的每一点每一划,每一横竖撇捺,都有几千年书法道统的血脉在,他是传承者,他是创新者,他追求书法的大道天道,唯独不敢走以丑怪博取眼球之道。

蒋华亭先生的行草,点若坠石,捺若惊涛,横若怒戟,竖若悬藤,笔画转折,多出人意表而又自在法度之中,乍看一片海雨天风,细细看去,基本上识得。相比起许多把字写成哑谜,对汉字任意扭曲的所谓书家,蒋华亭先生绝不因书害字,仅此一点,可谓善莫大焉。

蒋华亭先生找出一份《潍坊日报》递给我,对蒋华亭先生半个版的报道,大字标题是“书法外交大使”。

那是蒋华亭先生长达二十年潍坊市外事办领导岗位上诸多亮点中最独特的一个,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都不能不为先生充满睿智与先见的创举感叹:他以他的书法为媒,搭起了中日文化交流之桥,更搭起了奇特的书法旅游之桥,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在潍坊试水旅游文化融合之道,且取得巨大成功。

那是1984年,潍坊市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节,时任潍坊市外事办副主任的蒋华亭先生,同时在风筝节筹办小组任职。就是在这里,当时已书名大震的蒋华亭,从研究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入手,找到了一条“文化寻宝”之路,因为他发现,郑道昭在平度天柱山、莱州云峰山、青州玲珑山都留下了墨迹,而郑道昭在日本书法界中又享有崇高声望。

创意如火花迸溅,蒋华亭随之将其延续成一条火龙,仅仅两三年时间,潍坊就接待了约3000名日本书法界人士,踏足这条书法旅游线。随后不久,蒋华亭、蒋维崧、张业法等人共同组成第一届山东省赴日本书法代表团,在日本举办了影响巨大的书法展览,中国书法再次成为日本书法界热捧的对象,书法旅游线也因之长热不衰。

“书法不但是一种艺术,更成为地方对外交流的又一媒介”。回过头来,审视这场三十多年的书法旅游创新结合,蒋华亭先生依然充满自豪。

这样的创新,后来者也许能模仿,但这一创新行为的启动者和灵魂人物,蒋华亭以及他的书法影响,却无人可以取代。

书法旅游线上的精华,是书法石刻,蒋华亭先生的书法,风骨嶒崚,便是最适合刻碑的。到现在为止,全国各地蒋华亭书法刻碑(刻石),不下千件,仅潍坊一市,便有数百件之多。但他到现在写的最长的书法长卷,却是为日照市莒县一个山区村庄所写。当时他已81岁高龄,在听说了莒县桑园镇芦家河村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事迹后,难抑激动,用了整整四个半小时,不间断书写,完成了长约200余行、共1100余字的长卷《长水赋》。这幅他个人书法历史上最长的长卷,表达的是他对家乡建设从未淡漠过的眷眷关切之情。

只要是与公益有关、与扶危济困有关,蒋华亭先生一向热心参与,从不收取任何费用。这是他的信条:艺术为大众,艺术为社会。

温暖的阳光遍洒在蒋华亭先生用来挥毫写字的小平房“汉拙书库”上,先生慢慢讲起一个小小的故事,那是十六年前,莒县中楼镇一个小伙子,行程七个多小时,跑到潍坊,找到蒋华亭先生,求他的字,说未婚妻痴迷于蒋华亭先生的字,对未婚夫提出,一定要求到先生的字,再举行婚礼……

蒋华亭先生已经说不清小伙子的名字了,这样的事,也不止一件两件。阳光照耀在蒋华亭先生的满头白发之上,先生说:我的字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温暖,多好……

2018年11月22日

新闻推荐

推进土地增减挂钩项目

近日,莒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东莞中队配合东莞镇党委、石河社区对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迁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以零容忍...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