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雕中领悟人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阎庄镇根雕
本报记者 王霞
莒县阎庄镇根雕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末清初,开始大量涌现木雕艺人。
2008年6月7日,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以段立华为主的段式根雕正式入驻莒县阎庄镇。同年莒县段氏雕刻中心成立。
木雕在阎庄镇生存得益于根雕的传承人段立华,他是一名高级技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是段氏第五代传承人,更是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根雕会说话已完全占据了他的精神世界。
熏陶:儿时就爱上民间根雕
11月19日,在段立华根雕艺术创作中心,环顾四周,全是一件件树根雕刻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令人叹服又惊讶。段立华正坐在一个大树根前,默默地雕刻着“会说话”的作品。
“看到一块木头就想把它做出来,让它开口说话,变废为宝,给它第二次生命。”段立华告诉记者,他生于莒县阎庄镇前进村,去莒县附近的丘岭山地,只要发现能利用的木材他都会如获至宝。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段立华更是先后到山东地下大峡谷、五莲山、曲阜等地从事彩绘工作,到浙江、潍坊等各地学习,并将所学用于根雕艺术作品上。
段立华的祖辈就是做木根雕刻的,儿时的耳濡目染,聪明好学,让他喜欢上这门手艺。几十年下来,段立华的手上没少挨刀。四处飞溅的木屑,难以搬运的木料,这些都伴随着他的木雕之路。
成长:在工作中学习艺术理论
“机会总是等待不断努力坚持的人。”段立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1997年,他被青岛一木雕根艺公司聘为车间主任,一干就是十四年。
就这样长年累月,也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的作品不仅保持了北方传统雕刻风格,还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水墨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他先后到山东沂水、五莲、曲阜等地从事彩绘雕塑等工作,并到浙江等地学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段氏雕刻”风格。
为了使雕刻作品更加生动,在创作的作品《愚公移山》《人类起源》《太平盛世》《惠风和畅》等作品中运用了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和镶嵌等手法,体现意境之美的同时,充满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爱护和平、向往幸福、热爱劳动的热情。
升华:在生活中领悟根雕艺术
美术与雕刻,对于阎庄镇根雕来说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技法上的先决条件,离做出完美的根雕艺术作品,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差距正是更深层面的艺术想象力。
段立华表示:面对参差不齐,奇形怪状的枯枝残根,挖掘美的神韵和生命形态如同读天书。要想化腐朽为神奇就需要很深的艺术造诣。同一块料在不同的人手里,最终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它不同于简单的模仿、复制。你读不懂根,就没法和它交流,着手制作,这才是阎庄镇根雕的真谛。“我在雕根艺公司不仅学到了扎实的技法,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逐渐领悟了根雕艺术的真谛。”
据了解,2012年,段立华回到阎庄镇,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雕刻人,只要有时间他就从事根雕艺术创作。段立华最开始只是重复着雕刻技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阅历的增加,他逐渐领悟到只有建立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根雕艺术作品。于是他组建了自己的根雕创作团队,不断观察发掘其中的美学含义,不断与全国各地高手交流学习艺术理论,虔诚地面对每一段树根,反复观察解读其中的“真谛”,直到找出最适合的造型才动手加工。正是艺术理念上的更新,让阎庄镇的根雕艺术水准产生了质的飞跃,并多次在全市的展会中创造佳绩。
回归:建段氏雕刻中心回馈家乡
2012年,在日照举办的一次雕刻大赛上,金奖被一名外地人拿走了,段立华心里不舒服:我是在外地做根雕的日照人,凭什么让外地人拿了这个奖,我要为家乡争口气。于是段立华决心回到莒县阎庄镇,让阎庄根雕继续传承。
段立华告诉记者,他回到阎庄组建根雕团队以后,很多人建议他进行企业化生产,用根雕艺术作品获得经济收入,但被他坚决否定了。在他的艺术理念中,阎庄根雕是家乡自然环境的馈赠,每一个竹根树根的天然内涵,都是无法复制的。其根雕创作的过程,就是和大自然交流与对话,若将其机械复制生产,必将让阎庄镇根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发生质变,最终失去原有的价值。
据悉,近年来,在莒县阎庄镇的大力支持下,段立华成立莒县段氏雕刻中心,带着他的艺术创作团队,筹建了当地历史上首个私人艺术展览馆,展示他多年来的根雕艺术作品。他表示:“该展览馆应当免费对外开放,因为阎庄镇根雕其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必须将其回馈于家乡父老,愿其代代传承。”
“千年的木雕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木雕文化,了解中国非遗,让非遗匠人的不朽精神发扬传承下去。”段立华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霞通讯员李永文戚业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莒县国土资源局全面落实法治建设主体责任,不断创新思路、...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