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心齐筑千载乡情“古莒梦” ——品味“莒国古城”的时代新韵之一

日照日报 2017-06-20 04:27 大字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辛有东吕凤臣

一个“莒”字,贯穿3000年,历经沧桑,从未改变。

一部“莒文化”,上下5000年,栉风沐雨,书写了礼义仁德。

历史没有忘记,莒人更没有忘记,那依然矗立在莒县土地上,春秋时期留存下来的古城墙,是全国罕见的文化遗存。

重建“莒国古城”!

让每一位莒人引以为自豪的莒文化,将原本只停留在书本、座谈、推广、宣传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文明成果荡涤千年尘埃,浮现于世人眼前!

这是一个“古莒梦”,但这更是全莒县百万群众的共同夙愿。

“在莒地之上,东夷人繁衍生息,扩外城墙,内添文字,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人口聚集地之一。莒国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特色、实用面积最大的老城,也是唯一‘择中立宫\’的老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城市建设充分融合,这意义已经超越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本身。”听闻“莒国古城”已进行规划,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兴林十分感慨。

“老莒城好啊!真想再看一眼这照片变成真事。”原莒城93岁的老人刘为民激动地指着莒城老照片,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描绘。

深埋在历史中的莒文化,已经等待了很久很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莒县政协委员就提出了重建“莒国古城”的提案。然而,时代的局限性,让这个提案一直沉睡了几十年。

如今,重建“莒国古城”一经提出,就在3000多人的问卷调查和微信调查中拥有高达97.6%的赞成率。“现在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再不规划建设古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谁能再回头在拔节建设的钢筋水泥丛林里再辟出一片古城片区呢?”在此次古城规划中,举全村之力支持建设的岳家村党支部书记许传江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干部群众的心声。

“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遇,我们就该还历史一个惊喜!”莒县的决策者,用“责无旁贷、不辱使命”来诠释这一份时代的担当。

2016年9月21日,全县新型城镇化动员大会召开。这个近年来莒县召开的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大会,充分利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莒国古城”的打造抢抓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奠定了牢固坚实的支撑,也为长期居住在莒县老城核心区的棚户区群众带来了切身福祉。

古老是一笔财富。可在这笔尚未挖掘的财富面前,莒县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老城区一半是楼房、一半是农村,沿街楼里遮着平房,雨污分流难以实现,道路泥泞难以彻底改变。

2016年底,莒县岳家村社区桃园1575户棚户区改造,硬是迎着风雪拆了下来。

“棚户区改造国家给钱,还有补贴,以后我们也不用住小土屋,住楼可比现在强多了。”自古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在莒县的棚户区改造中,却成了民心所向。为了让每个群众都是“明白人”,莒县在涉及搬迁的村街显要位置张贴每家每户的房屋情况,并公布重要数据,让每个群众都算明白“经济账”,公平公正公开地享受补偿奖励政策。

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机遇,将“莒国古城”先期规划的老城区通过棚户区改造,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拆除破屋旧房,规划特色村镇和安置楼房,拆迁区内的住户和商铺仅仅用了三个月便全部搬迁完毕。安置楼建设加快推进,28个月即可入住,这让拆迁户们说不出的惊喜:“买套房子,得集合全家人的力量,有时候给儿女买了,老人就没有力量再买房,想改善全家的居住条件的梦想,没想到在这时候实现了!”

“住楼梦”“进城梦”“致富梦”已经近在眼前,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梦想随着“莒国古城”的推进愈行愈近。

历史为莒县积累了举世罕有的文明,时代为莒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平方公里的先期规划为辖区群众带来了深得拥护的民生福祉,当这三个节点汇集成一个闪耀在时空中的坐标,当时不我待的担当将这一坐标铸造得坚实而铿锵,数代人所期盼的“古莒梦”正以它的为民、为史、为发展的深刻含义,在新时期中熠熠闪光。 

新闻推荐

安全“红包”送市民

6月16日,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深入各单位检查电梯等设备安全。为深入宣传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知识,该局工作人员利用周末时间,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派送“红包”。为引起全社会对特种设备...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