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拉手 心贴心 ——市供销社精准发力助推产业脱贫

日照日报 2017-03-15 10:25 大字
本报记者 田茹 解友财

“村里自来水通了,修了路,在家门口还能领到钱,这两年日子好过了。”谈到村里的变化,贫困户从林成心里像吃了一颗“定心丸”。3月10日,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邓洪友率领部分干部职工到岳家庄子村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并代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为贫困户发放了首次产业扶贫分红。

莒县龙山镇岳家庄子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且缺乏水资源,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无集体项目、无集体收入,脱贫任务艰巨。如何彻底斩断“穷根”,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成为市供销社干部职工心中的牵挂。

去年,按照日照市出台的***“路线图”———《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市供销社吹响了***的冲锋号,在做好行业扶贫的同时,特别重视驻村工作,派出骨干力量办公室主任驻村,一起定思路、想办法,脱贫工作成效可圈可点。

如何拢班子树威望,对推动***、精准脱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以前村内党员没有活动阵地现状、部分工作人员工资脱欠等问题,市供销社为村委办公室配齐桌椅条凳橱,并筹资5000元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在市供销社党组织的带领下,该村党的“三会一课”等各项制度健全了,党内生活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村委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

一幅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卷在岳家庄子徐徐展开:为孝德基金捐款1万元;争取20万元生产路建设项目,实现村内主要生产路全覆盖;争取20万元小塘坝建设项目,缓解农业用水难;争取7万元自来水升级改造项目,解决农民生活用水早晚两次4小时供水现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输血”扶贫解得了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道。如何变“输血”为“造血”?

市供销社集体认真研究分析全村产业、耕地、土壤、地形地貌和劳动力等基本情况,作出了发展生产脱贫的决策。

为了让需要照顾老人孩子、身体残疾等原因,部分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市供销社通过积极协调争取、多方筹措资金,把就业项目送到村,在村里建设了高标准的服装加工就业扶贫车间。每天8小时,26人轮流上岗,计件付工资,每人年收入两万左右,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得到700元产业分红……

村里的扶贫车间“活”了,“第一书记”又带领村委打起了开展蔬菜大棚种植的主意。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成立了龙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和种植户入股,开展小规模蔬菜大棚试点建设。经过努力,现已建成钢结构蔬菜大棚3处,主要种植茭瓜、芸豆等家常蔬菜。如今依靠扶贫车间、大棚种植两个产业扶贫项目,村集体“破天荒”有了每年2.03万元的固定收入。

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间迫,任务重。谈及下一步的扶贫计划,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邓洪友说,争取河道综合整治项目15万元已到位,即将开工建设,规划将村委门前的河道进行清淤护堤处理,拟建小型拦河坝2处,结合村内主路两侧进行美化绿化,不久的将来,建成后的岳家庄子将成为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去处。 

新闻推荐

宋兴凤和她的“教育梦”

本报记者蒋月阳“教师是最普通的职业,却肩负着最神圣的责任。一个好教师,必须每时每刻都把学生放在心间。”宋兴凤常说,教书育人是她从小到大坚持的梦想,能够通过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为社会...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