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馓子哥”留住香喷喷记忆

黄海晨报 2016-10-27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迟锐/文 冷炳豪/摄

细细脆脆,香甜诱人的油炸馓子是很多人儿时不可磨灭的回忆,随着岁月的变迁,吃到正宗的油炸馓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莒县,“馓子哥”赵学良每天都会从滚烫的油锅里捞起一个个的馓子,金黄诱人的外表和酥脆可口的味道不但满足了周围人吃馓子的食欲,还留住了人们儿时香喷喷的回忆。

“馓子哥”赵学良是莒县夏庄镇赵家岭村人,炸馓子已经多年,除了在大集上“现炸现卖”还会下乡叫卖,很多人因此有了吃馓子的机会。

每个月农历逢一逢六的日子是莒县夏庄大集,这一天,赵学良会格外的忙碌。他会在菜市西面的摊位上“现炸现卖”馓子,“每个大集,我差不多要炸一百斤面,很受欢迎。”赵学良告诉记者,在莒县有吃馓子的传统,尤其是老人在看望“坐月子”的产妇时都会带上几斤馓子,让产妇用鸡汤泡着吃,营养丰富、油而不腻。

在大集上,一口油锅,一个面盆,一个支架,几袋木炭,赵学良跟媳妇冯立英就开始忙活起来。冯立英把“醒”好的面放在不锈钢面盆里,然后熟练的用一个瓷盘边缘沿着面盆切面、盘条、绕面。看到油锅的油开了,就用两根筷子挑进去。

赵学良负责炸制,左手镊子,右手叉子,随时将已经炸制好的馓子拿出锅,“炸馓子很讲究火候,当炸的稍微硬一点的时候,就将馓子斜折交叉,再炸几分钟就上色了,出锅肯定是又好看又好吃。”

赵学良告诉记者,手工制作馓子很费劲,也很辛苦,逢集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半就得到集市上支好摊,和面就更早了,为了让炸制的馓子好吃,得凌晨3点就得起床和面、“醒”面。和面的时候里面还要放上鸡蛋、黑芝麻等。

在大集上,赵学良是唯一一份现炸现卖的馓子,虽然价格也较其他人贵上一半,但是顾客却络绎不绝,要吃到他的馓子还得排队,“他炸的馓子就是好吃,又香又脆,十里八乡的都知道。”一个村民说,他几乎每个大集都会买点。

“我要一斤,给我留着,我先赶集,赶完集走的时候再过来拿着。”更多的是让赵学良给留出来的顾客。

大集上,中午1点左右才是销售高峰,“都卖完了?今天又没买上,下次多炸点啊!”没买上的老顾客在筐子底抓几根零散的馓子,放进嘴里边嚼边说,“嗯,又香又脆!”

“秘方就是实在,和面用的是鸡蛋和花生油,用的油都是自家打的花生油,烧火用的是自己的炭,炸的时候炸透、炸脆,掌握好火候,当然好吃。”赵学良说,他敢打出假一赔十的牌子,保证都是用自产花生油。

“我家的馓子已经打出了品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有个馓子哥。”赵学良自豪地说,现在经常有人打听着直接去他家里买馓子。

除了赶大集,赵学良平时没事也会炸馓子“下乡”,每天下午都炸40斤面,“围着周围村子转转,每天下午都能卖完。”赵学良说,炸馓子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让乡亲们感受到香喷喷回忆的味道,他很快乐。

在互联网+时代,“馓子哥”也申请了微信号,起了个“馓子哥”的名字,在上面推介自己的馓子,他说,平时也有人通过微信来买他的馓子,他想炸好馓子,做个自己的品牌,让炸馓子这个传统制作工艺流传下去。 

新闻推荐

体验真人CS

莒县六小三年级四班宋时诚星期日的下午,我们小记者又组织了一次活动,我们的心情都激动极了!到目的地后,我们就看到了穿着特警衣服的叔叔们,特警叔叔让我们戴上战斗帽和防弹衣,在我们穿上装备的这段时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