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变“智理” 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委九梅麓村建设家园有动力

钦州日报 2020-04-30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周顺彬 通讯员 尹春光

让令人返顾的乡愁转化成驻守故园的动力,让土墙、青瓦、砖道转化成日进百元的家当。曾经这只是梦想,如今已成现实。

“在民宿修建之前,只能四处做杂工,辛苦钱又少。"对比以往,如今自己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年底还有分红,九梅麓村民韦彩莲说没想到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民,中年还变成了“股东"。

浦北县北通镇党委书记黄燕说,让几乎“空心化"的村庄恢复活力,完全得益于该镇让乡村治理从“治理"变为“智理"。

党支部“理事"找到了抓手

党员超过3名,达到《党章》允许成立支部的条件。于是,九梅麓要把村中的烦心事、梦想事“理"起来有了抓手。

“我们选出自己的支委和书记,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村民理事会搞活。"九梅麓自然村首任党支部书记梁代宁说,在农村解决问题,榜样才是说服力,行动就是活规矩,拥有6名党员的支部的成立正是个好契机。

“支部开会了,说乡村治理要从党员家庭开始搞。"很快,支部党员带头治理环境的消息不胫而走。

“7天的时间,6名党员家庭的8幢危旧房被拆除了,房前屋后共9吨的垃圾得到了清理,修环村路无偿让出了600多平方米的菜园。"北通镇镇长陈基亮说,自然村党支部成立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成了党员们的行事常态。

有了支部和党员出来“理事",九梅麓的村规民约得到了执行,成为清湖村委创建自治区“四星级"农业示范区——“浦北佳荔园"的核心区域。

而有了支部敢担当、善作为的引导,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成为村中矛盾的“消声器"和“稳压机"。

九梅麓自此形成“支部+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为群众解决山林土地、宅基地、债务等矛盾纠纷175件,镇上司法所和包村干部都惊呼“群众的事还得群众自己来理"。

致富路“开垦"尝到了甜头

“自从村里成立了党支部和理事会,我家那红椎林土地权属纠纷终于得到解决。"村民容泽辉高兴地说。

心静了,气顺了,干啥都是干劲十足,这就是如今的九梅麓的主要色调。

但发展总得面对事实,村中就几片荔枝树,就几十座泥砖土房,除了“土气"还是土气。

不过在党支部看来,这是笔财富,要让这些祖祖辈辈的“传家宝"作出“新贡献"。

于是,在2019年10月,九梅麓“泥巴房民宿"公司正式营业。随后,荔枝采摘体验区、黑皮果示范园、红椎菌采摘体验区、集体厨房、垂钓中心、康养古荔游乐中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相继落地,九梅麓的小集体经济开始有模有样。

截至目前,九梅麓民宿入住已达1500人,收入超1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各色农庄、农家乐等餐饮业增收达8万余元。

“以前集体经济薄弱,每年只有几千块的土地承包费收入,想改变村庄环境、基础设施有心无力。"村民理事会会长容兴俊说,现在不一样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己这个理事会会长讲话都得到尊重和执行。

九梅麓自然村由“治理"向“智理"的蜕变,仅有6个人的党支部在这一过程中成了“主心骨"和“风向标",不仅洁净了村容村貌,还让故园变成了景区,让荒坡荒田身价倍增,如今已是北通镇自然村中的“明星村":村民土地流转收入20万元,村民合作社种植优质荔枝、黑黄皮、红椎菌收入达100多万元。同时,因为村中人心齐,各项投入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0.8万元增长到去年1.8万元,高出北通镇指标2000多元。

今天,在治理乡村的路上,九梅麓的蜕变成了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的最有力证明。

新闻推荐

船到中流当奋楫 担当实干敢为先 钦州市利用外资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周顺彬商务部门的一次次微信互动,一次次实地走访,一次次协调解决问题,最终结出的硕果便是钦州市利用外资工作在去年...

浦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浦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