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
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个秋季,年少的我跟随家人从豫中平原辗转来到了韩城矿区。下了火车,环视陌生的四周,我顿感茫然。那时,我并不知道已经到了黄河岸边,更没想到一个蕴涵着大禹治水和鲤鱼跳龙门美丽传说的地方,会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
西边的太阳红彤彤地挂在山尖上,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的大山,不算高,绵延不断,被太阳的余晖笼罩着。东边那一条静静流淌着的飘带就是黄河。当时,真想一口气跑过去感受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的气势。
从城里到矿上,乘坐闷罐车咣当咣当地穿行在渭北高原的沟壑之间,大约半小时后,我到了目的地龙门镇。从此开始在父亲工作的煤矿定居,接着上学、工作,直到成家立业。这个过程平静得犹如一颗随遇而安的种子,在黄河岸边的沃土里落地生根,顺其自然。我庆幸在这儿生活的几十年里,每天都有黄河相伴。日出日暮,那“黄河天外来”“长河落日圆”的美丽景致,从不吝啬地映入眼帘,让人心胸豁达,观之释然。
初到矿上,家住在一个黄土峭壁上挖出来的窑洞里,父亲每月八九十元的工资不足一家六口人的基本生活开销。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也算是莫大的安慰。在商品紧缺的那个年代,最不缺少的就是黄土塬上、黄河岸边盛产的“大红袍”花椒。每年夏秋之际,走到塬上放眼望去,一株株花椒树密密麻麻、郁郁葱葱,其果实成熟后鲜红如火,甚是惹人喜爱。
听老矿工讲,初建矿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前后,黄河河面上的浪花裹着一群群的鱼儿,或仰面或侧身在水面上,鱼跃波闪,蔚为壮观。黄河鲤鱼自然成为天赐矿工的最好食物。不过,我听到最多的是矿工艰苦奋斗的故事,有以“三线战士”和知青为主的煤矿先驱,还有以飞扬的青春和红色的理想战天斗地,演绎着九曲黄河的梦想。有好事者编的顺口溜——“馍黑被子短,四季狂风吼”,这或许是矿区建设初期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品读历史与尘封往事,总觉得那句顺口溜概括得不够全面,它漏掉了在有着美丽传说的黄河岸边,一群传承着史圣司马迁故里文化基因的矿工,矢志不渝,积极投身地层深处缔造的辉煌奋斗史。
时过境迁,我眼里的煤城变了!滋生在百里矿区的小水泥、小焦化等高污染项目几乎被关停取缔,老矿区改造让煤矿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今非昔比,棚户区改造、环保项目促使低矮楼房和多处高耸的烟囱被高层建筑及绿地取代。现在矿区到处是绿地花园和人文景观,曾经黑乎乎的煤城旧貌换新颜。
漫步黄河湿地,掬一捧黄沙,吮一口母亲河水,踱步在防洪大堤上,仰望矿工用勤劳与智慧扮靓的煤城美景,我深信在不远的明天,矿区一定会变成一个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宜居之地和繁荣的工业重镇,成为黄河沿岸一颗最耀眼的璀璨明珠。
(韩城矿业公司宣传部)
新闻推荐
党建“搭舞台” 群众“唱好戏” 浦北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蔡果秀吴达立将近550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17571名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20个示范村带动薄弱村实现村集体经济...
浦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浦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