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绝色发展一诺千金
(上接01版)
产业转型给生态文明提供动力
对于拥有良好生态优势的钦州来说,守护青山绿水、推进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近年来,钦州市始终把生态作为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结合点,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绘就了钦州绿色发展“新版图”。
通过大力实施种植业现代特色农业产业“9+3”提升行动,重点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糖料蔗、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桑蚕和木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通过实施现代生态养殖模式,特别是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钦州模式”,引领养殖农民探索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
到2019年7月底,钦州市共完成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216家,其中五星级37家、四星64家、三星115家,五星级生态养殖场(自治区专家组验收)占通过认证的生态养殖场比重达17.13%,排名全区第一(全区平均比重仅为6.3%)。今年上半年,钦州市组织了9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申报生态养殖场的创建与认证。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钦州市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利用山地、幽谷、森林、湖泊、河流、海洋等生态资源发展,把旅游产业与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旅游产业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钦南区围绕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旅游之路”,通过“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同时,利用近郊现代特色农业资源,打造了中国-东盟花卉世界、虾虾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那雾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平台。让旅游体验从单纯景点游览延伸到乡村生活体验,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环境的提升,达到“开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按照国家赋予钦州“打造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的战略定位,钦州市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县域中小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临港大产业发展迅速,为发展“向海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钦州市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农业主导走向产业高地的巨大转变。
绿色发展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钦州未来巨大的后劲和空间,众多资本追梦而来。为进一步发挥优势,促进通道与港口、产业融合发展,钦州市积极推动钦州港三墩现代临港聚集区建设,作为培育发展航运经济、临港工业等枢纽经济的承载平台。
坚持招大引强,通过编制石化产品链图和产业全景树,推动高端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全国独有的“油、煤、气”三头并进的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以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北部湾地区重要的修造船、能源保障、粮油加工、林浆纸基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全市生产发展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引进的都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石化企业,且按要求全部进入专门的石化产业园区,其技术、管理水平完全符合“绿色、智慧”的要求。同时,依托龙头石化企业吸引了包括法国苏伊士、荷兰孚宝等一批世界500强、全球顶尖的公用工程配套商和固废处理企业进驻,进一步确保实现“绿色、智慧”的石化园区。
走进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3000多亩的厂区炼塔林立、管道纵横,作为海岸线上的大型炼化基地,年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其环保生产工艺、污染防控体系也居业内先进水平。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流入生态监测池,鱼儿在水草间畅游,是优良水质的生动说明。
在钦州港三墩现代临港聚集区东面,就是三娘湾海域,这里栖息着珍稀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根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率领的研究团队长期跟踪发现,钦州市三娘湾海域目前生存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已从2004年的96头增加到250头左右,成为中国沿海一个比较健康的海豚种群。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钦州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起来,不断擦亮“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金字招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肖鑫)10月13日上午,在扬帆大道北东升市场正门对面的中勒、下勒、刘屋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用地,三台勾机正在...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