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通脉 有米可炊——钦南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 姚绍贤 通讯员 黎东桂 王一渊
实现富民强村,关键在选准路子。在那蓄势振兴的乡村,钦南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断为贫困村“造血通脉”,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添足后劲。
村企共建,增加收益
钦南区黄屋屯镇圩埠村澳门纺织生产线培训现场,18名“工人”正在针织机前娴熟地做着针织活儿。尽管室外的气温超过30℃,但村民黄小凤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热:“来这里工作不用晒太阳,又有电风扇吹,比在外头干苦力工幸福多了。”
两个月前,黄小凤还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自打村里引进澳门扶贫车间项目,经过培训,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如今她已能熟练操作针织机器。
圩埠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樊说:“目前,我们只是进行前期的培训工作,培训期间每人每天60元的务工费。等项目的车间建设好了,他们就是厂里的正式工人了,到时每人每月的工资约2500元。”
圩埠村是列入“十三五”规划的贫困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及外出务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帮扶单位市委统战部和钦南区委统战部的共同努力下,澳门扶贫车间项目“走进”圩埠村。
项目以村委的名义修建扶贫车间,然后村委将车间租借给企业建设纺织生产线,实行“村企共建”模式,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而这种“村企共建”的模式,也将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拴”在了一起。
“项目预计能实现村级集体年收入3万元,提供150至200个就业岗位,每人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好消息传开,整个山村一片沸腾。而除了澳门扶贫车间项目外,圩埠村还建成了220平方米的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并与广西红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养龟的项目,预计每年可分别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3.7万元。
巧借东风,实现多赢
圩埠村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为钦南区积极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而提升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则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根本。
站在犀牛脚镇丹寮社区兴丹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接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地下管廊施工现场,合作社社员刘日强按捺不住心中喜悦:“有了兴丹专业合作社承接的这些项目,用不了几年,我们社区居民的生活肯定大变样。”
丹寮社区地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核心区域。近年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及积极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的作用,在借鉴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后,丹寮社区以全社区居民人均出资3000元的形式,成立钦州市兴丹种植专业合作社。而社区通过投资控股设立的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荣丹劳务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使社区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据刘日强介绍,去年9月30日,合作社实现第一次预分红,分红资金达220多万元,1497名社员每人得到1500元分红,社区集体收入约16万元,实现了园区得开发、社区得发展、支部得壮大、群众得收益的多赢局面。“我们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借助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发展东风,采取资源变资产的新模式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犀牛脚镇丹寮社区党支部书记韦绍进说。
百花齐放,奏响乐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去年,钦南区共投入专项资金1100万元,为2016年和2017年“脱贫摘帽”村每村划拨50万元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已脱贫的村委村级集体收入达2万元以上,为全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经验。
今年以来,钦南区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实施“五大发展模式”,即“精准帮扶”模式、“股权增收”模式、“委托经营”模式、“资产收益”模式、“光伏发电”模式,奏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乐章。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2018年选定的2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打项目中,钦南区已有25个贫困村与红龙公司签订发展养龟项目合约,投入资金10万到50万元不等,平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已有28个贫困村开展光伏项目,投入资金5万至35万元不等。其中,黄屋屯镇圩埠村、康熙岭镇团和村及横山村三个贫困村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圩埠村光伏电站去年12月已正常发电,实现收入2万元。
新闻推荐
钦州讯6月5日,钦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五大队查获了一辆不按规定安装号牌的面包车。民警立即对该车进行暂扣处理。由于涉嫌多...
钦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钦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