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南向四川出海通道特别报道钦州篇 ·

川江都市报 2018-06-08 09:10 大字

钦州港(特约记者 周永叙 摄) 泸州-钦州铁海联运测试班列开行 (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钦州建设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格局 泸州“借道”钦州:通衢东盟 “拥抱”世界

泸州与距离千余公里外的广西钦州,从未像现在这样,变得如此“亲近”。

5月15日,伴随长鸣的汽笛声,装载着汽车零部件的铁路班列从泸州港呼啸而出,一路南下。到达钦州港后,接驳钦州至新加坡的铁海联运班列,销往东南亚等地区。泸州,成为继成都后四川第二个开行至钦州铁海联运外贸班列的市州。

开行到钦州的班列前,泸州与海洋经济还有一则“曲折”的故事:泸州,四川第一大港口;新加坡,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航运中心。多年来,连接这两个点的运输路线,是由长江入海再南下,就像阿拉伯数字“7”的形状。而通过广西出海的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另辟蹊径,几乎拉直了两个点间的拐点。

对泸州而言,相比传统航线,南向通道运距和运时均大大短于江海联运。其所节省的物流、时间成本,以及蕴含的发展机遇,可想而知。

去年,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一条连接“一带一路”的陆海贸易新通道由此开辟。在这条被喻为“国际灵渠”的新通道上,钦州“雄踞”中间关键节点。作为四川省南向开放桥头堡的泸州,如何与之互惠互利?其哪些优势能“为我所用”?发展临港经济的哪些经验又值得泸州借鉴?5月24日至26日,《泸州日报》《川江都市报》和泸州新闻网川江新闻网“向南、南向——四川出海通道行”主题系列活动采访组赴钦“探秘”。

进入钦州地段,高速公路正扩建为双向八车道。钦州,正推进南向通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拓展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合作区域,加快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格局,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 特约记者 孔芒 本报记者 罗森波 李荣泰 陈俊宇

A

钦州:尽显陆海联运枢纽作用

泸州可借钦州港与全球主要港口联通

走进位于广西北部湾的钦州保税港区,海面上不断有轮船驶来驶去……

5月18日,一列载着铜精矿等产品的集装箱班列,从钦州港东站发往云南昆明桃花村站。同时,另一列装满橡胶等货物的班列,从桃花村站开往钦州港东站。至此,大西南地区所有省份全部加盟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

钦州港是我国中南、西南地区面向东盟最近的出海口。建设南向通道,钦州的枢纽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钦州形成了广西沿海交通主枢纽地位,建成3条铁路货运干线、2条客运专线和5条高速公路,铁路对外通道货物运输能力达1亿吨/年,西南、中南地区主要节点城市货物通过铁路干线可直达钦州港。

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工作人员徐超然透露,目前,钦州港形成了“渝桂新”“陇桂新”“蓉欧+”“黔桂”“滇桂”等铁海联运班列在保税港区交汇的南向通道新格局,特别是“渝桂新”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每周上下行7趟。同时,钦州港-香港天天班、钦州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线、中欧班列(钦州-波兰马拉舍维奇)均已开行。

全球排名前20名的船务公司有11家进驻钦州港开通航线。钦州港航线已覆盖亚洲所有重要港口,通过新加坡等地的港口,便可与全球主要港口联通。“目前,从钦州港到新加坡的航运时间仅要3至4天。”徐超然说。

南向通道到底为内陆货物出口带来了哪些便利?

根据测算,通过南向通道铁海联运,重庆与广西北部湾港的铁路运输时间仅需2天,比江海联运至东盟地区,国内段运输即可节约10天至13天,至东盟主要港口全程提前20天左右。泸州与重庆毗邻,由此观之,南向通道对泸州货物出口意义重大。

随着南向通道优势效应释放,港口作为钦州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核心资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广西将钦州港定位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最关键通道、西南中南战略支点的核心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一线门户。钦州市则加快推进港口建设,倾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门户港。

B

钦州:“对接东盟,物流天下”

叙毕铁路让泸州与钦州更近

“对接东盟,物流天下。”在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一楼的电子显示屏上,闪烁着这样一行文字。

钦州决策层深刻认识到,现代物流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与消费,既是基础性产业,也是复合型先导性产业,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是南向通道建设带来的最直接产业。

钦州,俨然一个货物交汇的“十字路口”。依托港口,我国西南腹地甚至西北的货源向钦州港集聚,东盟产品通过钦州港向内地输送,深化钦州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

东盟是钦州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市场,东盟10国均与钦州有贸易往来。在钦州对外贸易的“盘子”中,东盟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约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0%。连续几年,与钦州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前3名均为东南亚国家。

正由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货物汇聚,近年来钦州港锰矿进口量跃升,成为全国锰矿进口第一大港,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锰矿集散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进口大港,原油、大豆等大宗产品的进口范围和总量均在扩大。

瞅准南向通道这条掘金之道,钦州又开始求变。

徐超然表示,钦州正对接南向通道的建设运营要求,统筹梳理研究钦州港的码头、铁路、公路、站场、物流、产业布局,开展规划调整。

钦州港将深化与国内外港航物流企业的合作,加密覆盖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直航航线,培育至欧美、非洲等远洋航线,提升钦州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在钦州港东站入口处,挂着一张铁路网规划图,上面除了显示通往钦州的已建成铁路情况,还有一条“虚线”特别抢眼。钦州市委宣传部对外联络科负责人何大泉解释:“虚线规划的是贵州黄桶到广西百色的铁路。”

有两个因素让人惊喜,一是百色到钦州已通铁路;二是泸州也有铁路到黄桶。作为隆黄铁路的重要一段,叙毕铁路正加快建设。如此一来,直达铁路将串起泸、钦两州。而且从地图上看,泸州到钦州的铁路,要比重庆到钦州的铁路“直”得多。

未来泸州与钦州的合作,值得期待。

C

钦州:不做“过道”,谋划现代临港产业集群

泸州能否与钦州合作发展“飞地经济”

南向通道建设是钦州打造“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的基础工程。不过,也有人担心,钦州的大通道新格局,是否会成为单纯的“过道”?“我们从大通道建设开始,就在谋划把大通道的优势释放出来,避免成为‘过道\’。”在钦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看来,大通道必须陆上连通西南、华南等地区,海上以连通新加坡为关键节点直达东盟地区、走向全世界,再构建与钦州要素资源相匹配的通道经济。

钦州最大限度地用好南向通道机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将更多资源、更多项目、更多要素吸引集聚到钦州,构建现代陆海产业体系。“随着南向通道建设的推进,钦州的海铁联运模式对于制造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钦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在钦州保税港区采访时,该负责人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印证。一家名为金特安的新材料防爆轮胎制造公司已决定将生产线从深圳搬到钦州保税港区。这家公司拥有60多项国际专利,今年计划投资2.6亿元。

“从深圳到钦州,金特安看中的是这里距离东盟国家更近,有航运优势;而且保税港区正洽谈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对于轮胎厂家也是发展机遇。”徐超然说。

一侧是马来西亚的标志双子塔,一侧是钦州的标志白海豚,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大门的雕塑傲然矗立。5年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所在地还是南海之滨的茫茫滩涂。如今,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纵横交错的道路、现代气派的厂房、清新宜人的城市绿地。“目前,园区已经吸纳了近100个产业项目落户,总投资逾900亿元,预计达产总产值超1350亿元。”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吴冰峰说。

接下来,钦州将扩大与南向通道沿线城市的产业投资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吸引腹地企业到钦州设立生产加工基地。这些,不也是泸州与钦州的合作空间吗?

突出水港特色,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等

促“泸州造”特色产品远销海外

——专访中国国际贸易大数据专家、国际贸易地理行业资深专家阮朝芳

◎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贾宝胜

外向型经济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近日,记者就泸州如何推动外向型经济做大做强,专访了中国国际贸易大数据专家、国际贸易地理行业资深专家阮朝芳。

记者:您怎么看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您看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

阮朝芳:纵观当前发展形势,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是必然选择。可以说,不用走出国门,就自觉不自觉参与了国际竞争。坦率地讲,外向型经济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当前,国内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又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工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品增加、产能增加,仅靠内需一时难以吸收,只能靠出口。同时,工业发展需要资金和各种资源、先进设备,必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确保进出口的良性运作,加快工业化进程。

所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实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我认为,高质量发展好外向型经济,必须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切实做到外资、外贸、外经“三外”并举,即要大力做强外贸、着力做大外资、努力做实外经。实践证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是根本、是关键。外资既是项目、资本、就业,也是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可起到杠杆撬动作用,可以说今天的外资就是明天的外贸、后天的外经,抓住了外资就等于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牛鼻子”。

记者:泸州不沿边、不靠海,发展外向型经济该如何突破发展、做大做强?

阮朝芳:泸州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但拥有四川第一大港口——泸州港以及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这是泸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最大优势。

推动外向型经济做大做强,建议泸州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接国际大通道,着力构建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特别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应该更加注重深化协同开放,加强与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协作,推进物流一体化发展,稳定运行“泸蓉欧”快铁;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促进港口物流互通、口岸通关互认,增强服务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滇东黔北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外向型产业的发展就谈不上外向型经济,不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商品永远走不出国门。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作为泸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应该加快产业集聚,突出航空航天、智能终端、港口贸易、航运物流、融资租赁等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突出水港特色,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进口商品分拨、出口商品集散、进出口加工等开放型经济业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保税贸易、跨境电商、航运金融,促进“泸州造”特色产品远销海外,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引领泸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为什么钦州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

◎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随着南向通道的贯通,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广西钦州加速动工落地。不过,这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大市,也有着绿色娇柔的一面。当地有两张响当当的生态文明“名片”:红树林、白海豚。前者被誉为“海岸卫士”,后者则是“海上大熊猫”。

这些年,钦州在加快临港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白海豚,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下功夫,始终坚持大工业与白海豚、红树林共存。

在钦州三娘湾,由于生态环境好,常年有野生中华白海豚栖居于此,堪称生态和谐的自然奇观,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钦州近海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看到野生中华白海豚的地方。此外,三娘湾海域也是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和栖息地,是众多留鸟理想的栖息、觅食地。

良好的生态资源,也为钦州发展向海经济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在三娘湾海域、七十二泾大蚝现代特色养殖示范区,连片的万亩蚝排一望无际。去年,钦州大蚝养殖面积达15.8万亩,产量24万吨,大蚝综合产值26亿元。“观最美内海、品蚝情美味”已成当地脍炙人口的宣传标语。

新闻推荐

优秀人才到基层去 领导干部从基层来——钦州市推进“六个一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潘定盼通讯员林辉优秀人才到基层去、领导干部从基层来。去年以来,钦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