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岭下处处是春意——钦北区大寺镇推行“特色农业旅游”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晨报记者 李家坤 敖帅昌
位于望海岭下的大寺镇,放眼远眺,处处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在这里,你可以探访了解让人叹为观止的300多年前50余幢连片古建筑群;也可以学着养蜂人零距离采蜜,做一个追逐快乐的采蜜人;还可以上山摘果,下田摘沃柑,品尝原生态的江鱼、江虾、江螺……享受不一样的田园牧歌。
去年以来,该镇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广泛发展精致农业产业,一大批如:杨梅、黑皮大冬瓜、养蜂、养水蛭、养田螺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迅速落地生根,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优美的古建筑群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生态种养结合特色旅游的模式,如今已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一大法宝。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建筑群精美绝伦
从钦北区大寺镇沿省道S218线继续往北前行约4公里,黛青色的连绵远山环绕之下,初夏的田野里一派生机,水稻、冬瓜、香蕉等各种农作物竞相生长,绿意盎然。日前,记者慕名来到了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的大寺镇那桑村,刚到村口,眼前的田园美景就让人心旷神怡。
穿过一座简易牌楼,沿着两侧瓜果争荣的青石板小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头砌的围墙,半月形的池塘。在婆娑的竹林树影间,一幢幢青砖土瓦结构、紧凑而有序、古朴而又雅致的古建筑群渐渐展现了出来。“以前更加好看,现在这些门上、梁上的雕花都褪色了,在我们小时候,这些房子可气派了。”在村中一座三进式的大院里面,70多岁的农荫雄老人正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灰扑扑的门板,虽然已经过了300多年,但门板上的雕花小品如今看来仍栩栩如生。
据介绍,那桑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是一个壮民族聚居的村庄,大家平时交流主要都是讲壮语。目前全村152户945人,其中壮族村民925人,占总人口数的98%。目前全村仍有50余幢连绵成片、保存较好的钦北壮族特色民居。那桑村在清朝年间曾出过文武举人和多为秀才廪生,有功名的人家大门上仍保留有诸如“孝友家风”“成均俊彦”等多块匾额和古老的对联,门楣、房顶雕梁画栋,透出恢宏气势。
不仅如此,谈起村里的壮家传统习俗文化,村里的老人还如数家珍:春节舞狮、表演武术,农历二、八月社的祭祀仪式跳岭头舞,嫁娶吹八音,丧葬跳师公戏,农历三月三吃乌米饭、蒸发糕、亲朋相聚、喝酒庆贺,四月初八吃艾叶糍粑,五月初五包灰水粽,七月初七吃姜丝糯米饭,八月十五榨米粉、做白糍粑……相比50多套保存完好的连片古建筑,作为曾经出过文武举人的那桑村,文武兼修的壮族文化不仅融入了当地人血脉之中,还世代承袭了下来。如今村中的武术队、舞狮队、八音班、采茶队还十分活跃。
特色种养强产业村民致富法宝多
说到水蛭,有些人会感到陌生,但一讲蚂蟥,人们便很熟悉了。它是一种钻入皮肤、吸人血的生物。但如今,这个让人生畏的“吸血虫”却变成了大寺村民“吸金”的法宝。
带着好奇的心,记者来到了大寺镇南间村黄尚鳞的蚂蟥养殖基地,不同于家禽畜牧的养殖场,这里没有难闻的臭味也没有嘈杂的声音,不远处的水田里,几万条“吸金”的蚂蟥就蜷缩在一起。“近几年,国内中药材价格经历了数轮疯狂涨价,吸引了大批游资进入这一行业,蚂蟥作为名贵的中药材,药用价值非常高,从蚂蟥身上提取出抗凝血素,具有活血、散瘀、通经的功效,特别在抗血栓方面有特效,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黄尚鳞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蚂蟥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人工养殖成活率不高,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黄尚鳞介绍,目前,市场上每斤蚂蟥幼苗的价格为160元,每亩水田投放幼苗100斤,每月投食3-4次,食物以猪血、牛血、羊血为主,可到当地的屠宰场免费定取(几乎没成本)。每年可出产蚂蟥成品500斤左右,每斤市场价格为180-200元。扣除成本,每亩产值5-8万元。现在他共养殖蚂蟥8亩,一旦养殖成功,年收入可达40万元以上。
潘广信告诉记者,由于“吸金”的蚂蟥养殖周期短,效益高,在大寺镇党委的推广下,目前在该镇的南间、敦民、屯妙、那葛等村委,已有十多户村民参与养殖,全镇水田自然放养面积40多亩,养殖池20多个,年产量约20000斤。
据了解,不仅是养蚂蟥、养蜜蜂,去年以来,该镇、党委全体领导干部把原来效益低的稻谷、香蕉等传统农业,建设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青菜、冬瓜、花卉以及田螺、蚂蟥等众多精致农业产业;同时利用该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把精致农业产业和特色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全镇经济产业的发展,还带领了居民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
顾客上门体验采蜜蜂农开启甜蜜旅程
“你的蜂蜜是不是真的啊?不会是掺水的吧,卖那么便宜?!”大寺镇南间村的“蜂王”马炳光被陌生的微信朋友怀疑的问题气得急捶胸口。从十五岁开始,马炳光就随爷爷学养蜜蜂,被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誉为“蜂王”。该镇镇党委书记潘广信在他的养蜂场调研时给他出了个主意:你让他们自己来亲自采蜜,看他们还好意思说我们农村的蜂蜜不正宗。于是体验采蜜的消息在他的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没想到这个“甜蜜事业”竟成了一个特殊的乡村游项目。
上周末,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正是采蜜的好时节。几个从钦州市区过来的年轻人在马炳光的指导下,戴上了防蜂罩,小心翼翼地靠近荔枝树下的蜂箱,在蜂来蜂往、散发着丝丝蜜香的间隙中穿行。
“蜂箱里面是什么样子啊,每个蜂箱里真的有好几万只蜜蜂吗?”小秦第一次体验采蜜,看着小小的蜂箱里蜜蜂不停飞进飞出,不禁发出疑问。面对小秦的疑问,马炳光笑而不语,一副稍后见分晓的神情。只见他在蜂箱周围点燃了一些木屑,不一会儿,一股浓烟四处弥漫,蜂箱里的蜜蜂四处乱窜。他穿过飞舞的蜂群,慢慢走近蜂箱,掀掉隔热的覆布,隔着纱盖观察了一阵,等蜜蜂们都安定下来,再拿掉纱盖。打开蜂箱盖,便看到蜂箱内竖着装有四五个蜂巢板,每个蜂巢板上都爬满了蜜蜂。马炳光小心翼翼地把蜂巢板抽出来,之前木板上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而动。动作稍微大一点,蜜蜂马上飞起来,在头上翩翩起舞,“嗡嗡”作响。“这是蜂王,其他大部分都是工蜂,蜂王比工蜂稍大,细长苗条的身段。”马炳光将样色饱满的蜂巢板轻轻地取出,小心地清除上面的蜜蜂后,用小刀将蜂巢一块一块轻轻地切除,放进了早已准备的盘子里。年轻人也学着“蜂王”依葫芦画瓢,小心翼翼地切除蜂巢板上的蜂巢,香甜的蜂蜜立刻汩汩地流了出来,拿起一块蜂巢放进嘴里,一股浓浓的蜜香在味蕾中相互交融后,耐人寻味的香甜却又有意无意地流连在了口腔里……
新闻推荐
■简讯本报钦州讯近日,钦州市水果局和钦北区政府举行2017中国-东盟(钦州)农产品大市场第二届荔枝节暨东盟进口水果展销会、厚孟“三月红”荔枝扶贫产业园启动仪式,为“三月红”荔枝上市营造声势。据...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